物证资料是鲜活的历史记忆,西南联大校友保存的物证文献承载着联大人丰富的人生历程和充沛的家国情怀。在西南联大博物馆的展柜中,就陈列着这样一把计算尺,它是机械工程学系校友江友成先生2007年捐赠到馆的。

江友成校友捐赠的计算尺
江友成先生是众多留滇联大校友中的一员。他于1940年考入西南联大工学院,就读于机械工程学系。
江友成校友回忆叙永分校音频
江友成:我们1944级这一届的同学,在1940年下半年10月份(去往叙永)。大家到齐了已经是11月份了,所以(时间)很紧张,到第二年的8月份就要回来(昆明)。所以用了半年多一点的时间学完一年级最关键的课程。没有寒假,我记得一直就是读完了就回来。那时候也很艰苦,四川叙永那个地方没有电灯,每个人有一个油灯碟子,用一根灯草芯点香油读书。我们也没有什么图书馆,大家都在一个寺庙里面上大课。住也住在那里,读书也在那里,上课也在那里。晚上那个寺庙里,简直像万家灯火一样,就这样读书了。有的时候没有桌子,就在一个石墩子上(读书)。吃倒是还可以,那个时候物价还不算很贵,但是读书很紧张,住也住得很糟糕。住的地方就连着教室,(教室)周围都是住的,中间有大祠堂,是上课的地方,有的时候睡在床上都可以听课。到1941年的7、8月份,(叙永分校)结束了,我们就回来(昆明)。所以我大一的数学、英语、语文、化学、物理,好像还有生物课,全部基础课都是在一年级就学完。
1944年,江友成先生毕业,应征入伍,成为美军翻译官,奉调下关汽车运输团。除负责翻译外,还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对汽车进行维修排障,以保证抗战物资和人员的顺利运输。
江友成校友回忆丛军经历音频
江友成:1944年的春天,我记得大概3月份,我们就被征调。我们一共有6个同班同学一起同学到了云南的下关一个汽车运输兵团,去修理厂里面当翻译跟技术员。那个汽车兵团负责运送军用物资、作战官兵到前线去打仗。当时我们6个同学到了运输兵团做技术工作,我负责修理汽车,兼做翻译。(我)也经常随着车子去沿路当修理人员。我只去过两次前线,记得最惊险的一次是有一天晚上,说日本人偷渡(怒江)过来了,我们紧张得很。当时说最好给我们也配备上枪,我说:“没用的,我也不会打枪。”最后还是虚惊一场,没有(日本人偷渡)这个事。另外那时候汽油也比较紧张,那时中国的汽油主要是靠飞机运过来。你想,用飞机运汽油过来给汽车用。我们那个汽车全部都是美军型号的汽车,还是比较新的,但是损坏也很严重。因为白天黑夜都在用这个汽车,这是很容易损坏的。滇缅公路那时候相当窄,不像现在那么宽的,但是(公路)运输很频繁,在路上(车子)简直是一辆跟一辆,日日夜夜,所以事故也很多。靠近怒江那一带的山路都是很危险的,很多车都翻车了。我们部队的车在那里起码损失了将近一百辆。一直到1944年的年底,松山战役才结束。
抗战胜利后,江友成选择留在云南,在国立中山高级中专任教。新中国成立后,江友成于1950年到云南第一工业学校任教,1978年又调初建的云南工学院,组建该校机械系,曾任系主任。1974年由江友成设计的Z5140立式钻床,是我国首个自主创新设计的立式钻床。他将一生奉献给了云南的工业发展和教育事业,经他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的项目达十多项,为企业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作出重大贡献;他的足迹踏遍了云南省各个大中型企业,为他们解决技术难题、鉴定技术产品,为企业创新出谋划策。他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始终践行着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用一生实现了他工业报国的理想,是后辈的楷模和榜样。

江友成先生在巫家坝机场

江友成先生设计的Z5140立式钻床
江友成校友健在时,曾多次表示要将所有藏书和联大时期物证捐赠博物馆。这把首批捐赠的镌刻着他在联大时期求学时光的计算尺,已成为馆藏重要展品。十多年来,这把计算尺持续向前来参观的各界观众诉说着联大同学艰苦卓绝的真实求学生活,不断激励后人,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近年来,江友成校友的子女始终不忘父辈的嘱托,一直把西南联大精神传承事业挂在心上,曾多次来访西南联大博物馆,表达了捐赠物证资料的意愿。2024年3月26日,江友成校友之女江春珍女士、侄子李人俊先生又专程来到西南联大旧址,向西南联大博物馆捐赠了一批江友成校友各时期照片、证书、奖状等珍贵资料。

江友成之女江春珍女士向西南联大博物馆捐赠系列资料
江友成校友去世后,女儿江春珍女士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仅存的两张联大时期照片和一系列证件、奖章。想到父亲生前对西南联大的深厚情感,她决定将这一系列珍贵资料全部捐赠西南联大博物馆。这次捐赠的物证史料共55件,包括江友成西南联大时期证件照、任美军翻译官时摄于巫家坝机场照片、各类聘书、奖状、荣誉证书及各时期工作照等。这些资料,较为完整地反映了江友成校友工业报国逐梦路上的点滴历程,展示了留滇联大校友为云南建设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丰富了西南联大博物馆的馆藏,对于西南联大研究、展览展示有重要的参考和利用价值。

捐赠物证及资料
江春珍女士表示,西南联大就是父亲的“根”,能将这些物品捐赠给西南联大博物馆,实现了父亲生前未尽的心愿,也是全家人共同的愿望。这不仅是一段家族的历史,也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让这些史料所蕴含的精神经由西南联大博物馆得到传承和弘扬,让更多的人从这段历史中汲取前行奋进的精神力量,是对父亲和那一代学人的最好告慰。最后,她写下捐赠感言:“西南联大博物馆的建立是云南人民的幸福!永远支持此项事业!”
江春珍女士口述访谈
捐赠仪式上,李红英馆长深情回忆了在博物馆发展过程中江友成校友对西南联大精神传承弘扬工作的鼎力支持。她表示,西南联大博物馆的发展,离不开西南联大校友和校友亲属们一直以来的鼎力支持,博物馆不仅会妥善保管这批珍贵捐赠,还要挖掘其精神内涵进行时代阐述,把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为弘扬西南联大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