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南联大博物馆

研究动态
  首页  >  研究动态  >  闻一多研究  >  研究动态  >  正文
《闻一多研究动态》第一四〇期
发布时间:2022-10-08 13:55:25发布作者:阅读次数:

主办:中国现代文化学会闻一多研究会  北京·2019年8月

日本举行闻一多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日本与中国自古以来联系紧密,互相影响,近现代以后,有大量的中国知识分子留学日本。中国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也曾于1922年赴留美时途径神户、横滨和东京,并对日本文化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同时,闻一多的诗歌,特别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从当时到现在都在日本有很大的影响,是研究界不可忽视的经典性文献。2019年为闻一多诞辰120周年,日本闻一多学会和中国闻一多研究会于8月3日在东京的二松学舍大学共同举办了“人·诗·学术——闻一多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聚集此会的学者中国方面来自清华大学、中共中央党校、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以及李公朴研究会、苏州市科学技术史学会;日方学者来自于东京大学、二松学舍大学,关东学院大学、鹿儿岛大学、清和大学、近畿大学、天理大学以及东亚历史文化交流促进会、留学生新闻、沫若文化研学会等团体。会议由日本闻一多学会代表理事牧角悦子教授和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方长安教授致开幕辞,闻黎明教授作为闻家代表也发来了贺信,由日本闻一多学会事务局邓捷女士代读。

会议报告分三部分。第一部的报告为《闻一多的海外书写与家国情怀》(张娟、东南大学)、《闻一多诗歌的文学史评价与读者基础》(余蔷薇、武汉大学),《〈闻一多年谱长编〉(增订版)拾遗与补正》(吴宝林、中南大学)、《从“原野”的剧本到“黑林子”的剧场》(张园、武汉大学)、《红烛与牛——闻一多、李公朴诗作比较》(赵忠和、许国大)、《〈诗经〉与闻一多》(吉井凉子、二松学舍大学)。这部分多为年轻学者发言,文学史、读者、剧本、剧场等崭新的研究视角,对年谱长篇的详尽的资料补充,以及日本年轻研究者关于诗经与闻一多的研究,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二部报告为《闻一多的“新格律”理论与诗歌创作》(於可训、武汉大学)、《经典化作为问题——回望闻一多的〈现代诗抄〉》(方长安、武汉大学)、《点、线、面:闻一多新诗的听觉叙述艺术》(杨四平、安徽师范大学),《挣扎中的爱情——重读闻一多的〈红豆〉诗组》(李怡、四川大学)、《“新中国”的诗与“新世界”的诗——〈当代中国诗选〉与〈现代诗抄〉之比较》(严靖、武汉大学)、《闻一多散文的比喻手法》(加藤阿幸、清和大学)。这部分多为资深学者的发言,对四十年代闻一多参与或选编的两本诗集的关注,对《红豆》诗篇的重新解读等都耐人寻味。於可训教授在报告之外对闻一多故乡的历史性人文特征的讲解也极具启发。

第三部报告为《近现代中国历史中的闻一多》(柳建辉、中共中央党校)、《清华校史与档案中的闻一多》(范宝龙、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与闻一多》(小林基起、鹿儿岛大学)、《闻一多与中共统一战线》(刘宇、中山大学)、《闻一多〈庄子〉研究平议》(王攸欣、中南大学)、《闻一多在日本》(邓捷、关东学院大学)。这部分内容多样,主要从历史、资料中展现闻一多,此外,对闻一多的庄子研究的考察以及对闻一多在日本的接受史的梳理,也是重要的话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林基起教授介绍了日本对西南联大的研究状况,并将连载于《中日学院报》第254号至第339号(1996年4月-2003年5月)的安藤彦太郎《抗日战争和中国的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物语》的日文资料节录集献给了大会。

会议报告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实而有序地结束,然后展开全体讨论。牧角悦子教授回顾近二十年来中国的闻一多研究,认为最显著的变化是研究主题和方法论(视角、考证)的多样化,以及研究的学术价值的明显提高。并指出日本对闻一多的评价和接受,主要是他的现代诗和古典研究的sense(美感、审美感觉),那是从近代过度到现代的、诗人的、文学的感性。日本的中国研究在从汉学(考证学)到新中国学(新方法)的转变中,所追求的也正是这种新的文学的发现。会议最后研究者之间的质疑互动也主要围绕闻一多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在日本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等问题,体现了这次纪念大会和研讨会在日本召开的意义。

感谢日本闻一多学会为会议所做的准备以及参会的中国学者们的协力,因为大家的努力,这次会议打破了中日闻一多研究的界限,成为一场正真促膝而谈的交流讨论盛会,是闻一多研究的世界化的一个重要里程。(邓捷撰稿)

高晓红在江西卫视《跨越时空的回信》中写给爷爷的信

7月10日晚,闻一多的孙女高晓红在江西卫视播出的《跨越时空的回信》第11期节目中,宣读了写给爷爷的信。这期节目的主题是“赤诚”,高晓红在信中突出了闻一多的“担当”精神,她在信中写到:

爷爷:今年是您诞辰120周年。1946年您在李公朴追悼会上发表的演讲,至今仍出现在学生的课本里,出现在各种纪念活动中,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篇章,传颂至今。

您一生都将祖国和人民放在首要位置,体现出西南联大人的气节和中国文人的操守。您曾经说过:“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所以当外敌入侵,国家危难之际,您以文字为武器,写了《红烛》和《死水》,觉醒民众,团结起来抵制外辱。当抗战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将要发动内战时,您又勇敢地站出来,痛斥国民党当局不顾人民生死安危,将国家带入内战损耗中。当年,您走在“反内战、要和平”的游行队伍最前面,振臂高呼,应者云集,痛斥国民党当局的独裁统治。由此,您被国民党特务列入了暗杀名单。

爷爷,1946年7月15日下午的那场枪击,成为您生命的终点,其实当时奶奶已经发现了您处境的危机,她担心您的安全,赶忙让父亲去接您,结果就在回家的途中,遭遇到国民党特务的枪击。父亲很快扑到您的身上,用身体替您挡住子弹,但子弹还是穿过父亲的身体打到您的身上,两人倒在血泊中。您牺牲后,父亲继承您的遗志,加入中国共产党,继续投入反内战的斗争。后来,二叔三叔、大姑小姑也都相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如今,为了传承和纪念您,二叔编辑出版了有关您的资料和文集,三叔专门为您画了一幅《红烛颂》,收藏在中国美术馆,并编辑出版了您的画册和印谱。大姑著的书《闻一多自己的歌》已由香港中华书局出版,大陆也即将出版发行。

父亲生前多次和我提起想重回昆明的愿望,那是他的第二故乡,他想重回西南联大和西仓坡的旧址,他说您的魂一直留在那里,因为您一直以西南联大人为荣,您和当年许多闪亮的名字一起,创造了那个年代最璀璨的文化,守住了中国文明之脉,坚守了中国文人士者的气节。您为国家民族而死,这是中国文人的最好归宿,也是西南联大的荣光。

“一二·一”运动四十周年的时候,我们遵照父亲的遗愿,把他的骨灰撒入了昆明的滇池,让他永远陪伴在您的身边。你们太久没见了,好好说说话吧。让烟波浩淼的滇池,溶进我们无尽的思念!

您的外孙女高晓红

写于您牺牲后的七十三年

吴为山创作闻一多塑像在国家博物馆展出

4月27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揭幕的“丹心铸魂——吴为山雕塑艺术展”上,展出了吴为山创作的闻一多塑像。吴为山是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席,还是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暨文化名家”。

在城市改造中,以昆明市龙泉镇司家营闻一多故居为中心,建立了闻一多公园,建在园内的闻一多纪念馆也在加紧施工,

并决定在园内修建。为了配合这一工程,由中国民主同盟云南省委员会倡议和捐资,聘请吴为山创作将设立在闻一多纪念馆前的闻一多雕像。吴为山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并且是第十一、十二届民盟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他义不容辞接受了这一委托,“丹心铸魂”展出的雕像就是创作的成果。

李海鹰指挥广州交响乐团演出《七子之歌·澳门

7月7日晚,由著名作曲家、指挥家李海鹰执棒广州交响乐团,在广东省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举行了“筑梦湾区步步高――向经典致敬音乐会”。这场音乐会是“湾区花正开――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会场,中共中山市委书记陈旭东,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林锐熙、市政协主席丘树宏等和上千名观众一起观看了演出。

整场音乐会以李海鹰的代表作为主线,其中有人们熟悉的《我的爱对你说》、《幸福像花儿一样》、《过河》、《弯弯的月亮》、《海底珍珠容易搵》、电视剧《亮剑》主题曲等。音乐会的压轴节目是湖南卫视“声入人心”歌手贾凡携手澳门培正小学合唱团、中山市妇联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向阳花童声合唱团”、石岐第一小学“阳光天使合唱团”合唱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澳门》。在澳门回归20周年之际,李海鹰亲自指挥由他谱曲、响遍全国的《七子之歌·澳门》,而演唱的澳门培正中学合唱团也是20年前原版歌曲的演唱团体。熟悉的歌声激起观众的家国情怀,台上台下一起合唱起这首充满深情的歌曲,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闻黎明、闻亭应邀出席了音乐会。演出期间李海鹰向观众介绍闻黎明时,引起全场响起热烈掌声。音乐会结束后,闻黎明与李海鹰、贾凡举行了座谈。李海鹰介绍了为《七子之歌·澳门》谱曲的经过与心得,强调他自幼生活在与澳门紧邻的中山,熟悉澳门的语言和民间歌曲,所以采用了澳门流行的曲调。李海鹰还指出,《七子之歌·澳门》诗中就具有音乐的元素,他就是按照这一元素谱曲的。

庭院话剧《我的闻先生》在昆明文博会演出

由先生剧社、昆明追光影视公司和南强街巷党支部共同打造的庭院话剧《我的闻先生》,受邀参加8月8日创意云南2019年文博会开幕式,并在昆明会展中心演出了剧中的精彩片段。省委宣传部部长赵金和市委宣传部部长金幼和在现场观看了片段表演,该剧编剧、导演、主演董明向领导汇报了《我的闻先生》创作情况,剧组演员激情澎湃的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庭院话剧《我的闻先生》自5月正式对外演出以来,深受观众的好评。据悉已有20多个党支部以包场观看,作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活动形式之一。目前,该剧已修改了35稿,将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闻一多诞辰120周年时继续演出。


本刊地址: 100006北京市王府井大街东厂胡同1号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电 话: (86-10)6527.7905 传真: 6513.3283

电子信箱: wenlm195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