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南联大博物馆

研究动态
  首页  >  研究动态  >  闻一多研究  >  研究动态  >  正文
《闻一多研究动态》第一四一期
发布时间:2022-09-01 14:50:53发布作者:阅读次数:

主办:中国现代文化学会闻一多研究会  北京·2019年10月

黄冈师范学院筹备召开闻一多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

由中国闻一多研究会、中国现代史学会、闻一多基金会、黄冈师范学院联合主办,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苏东坡书院)承办的“闻一多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将于11月9日至10日召开。这次会议,分古今文化转换中的闻一多、闻一多与中国现代史、闻一多的新诗与诗学思想、闻一多的学术研究、闻一多与大学精神、闻一多与黄冈文化、闻一多艺术思想与美育、闻一多教育思想研究、闻一多与巴河、海外闻一多研究十个主题策征集论文。

沉痛悼念《最后一次的讲演》记录者余丹

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记录者余丹女士,因病不幸于9月3日7时25分在昆明逝世,享年91岁。

余丹原名何丽芳,1929年1月15日生于昆明。13岁时,从初中二年级考入云南大学附属中学高中一年级,1945年又跳级考入云南大学外语系。1946年3月6日,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无预备期),参与了昆明《学生报》的编辑和云南省工委党刊《新华社电讯》的刻印工作。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云南大学至公堂举办的李公朴先生遇难经过报告会上发表演讲时,余丹坐在第一排正中,深感此次演讲非同凡响,当即将演讲的全文记录下来,并交给身旁学联负责人之一的文庄(原名舒守信)。文庄看了一遍,从中抽出“无耻啊,无耻啊!”“他们在慌啊,在恐慌啊!”两句话作为标题,又把闻一多在李公朴遇难后另一场合讲的“我们随时像李(公朴)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加在记录稿后作为结束语,立即交给《学生报》编辑段家陵(原名段必贵)紧急发排,全文刊登在7月21日出版的《学生报》。其后,唐登岷经过加工整理,在8月2日昆明《民主周刊》第三卷第十九期上刊登《闻一多同志不朽的遗言》,收入《闻一多全集》时标题改为《最后一次的讲演》。全国解放后,这篇讲演经过删节收入中学语文课本,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余丹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昆明司家营闻一多故居修缮完成公开展出

闻一多、朱自清在昆明居住的司家营故居,经过文物部门的精心修缮和布展,于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正式对外开放。该旧居实为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因闻一多1941年9月至1944年5月住在这里,朱自清也曾在这里居住,故文物部门命名为“闻一多朱自清旧居”。

司家营故居为典型的云南“一颗印”建筑形式,展览部分为闻朱旧居复原展、龙泉镇旧时光照片展两个主题展区,其中闻朱旧居复原设计展览设有9大线下展厅,包括旧居简介、序言——凝固、物力维艰、时光留痕、挚爱一生、朝花夕拾、背影长留、笔耕不辍、豆腐白肉,以讲故事的方式还原历史,让参观者感受有血有肉的闻一多与朱自清,深刻体悟文化名人在动荡时局中的家国情怀。

这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是打造了集视频、音频、图文、直播于一体的立体化传播模式。依托盘龙MoreLife新系统、盘龙Morelife订阅号、喜马拉雅FM、今日头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矩阵,进行活动图文、音频、视频的立体化传播,形成线上线下结合的“移动的博物馆”。(据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罗昆娅报道)

论文摘

南通大学文学院顾金春《文化身份与文化心理的对立统一:闻一多从诗人到学者的嬗变》(《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摘要:“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闻一多基本上停止了诗歌创作,兴趣转向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学术研究,经历了从诗人到学者的文化身份转变过程。这次文化身份转变具有特殊的意义,表面上看,诗人与学者的文化身份是对立的,但其内在文化心理却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存在统一性。换句话说,闻一多的文化心理是统一的,一以贯之的,改变的只是表达的方式和载体而已。反映在其学术研究中,无论是研究对象、研究的内在精神、研究方法还是研究的语言表达方面,都与诗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诗人与学者两种文化身份的融合与统一。”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白金《建构与再接受:闻一多与当代唐诗文献学的形成》(江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11期)摘要:“闻一多在唐诗文献学研究中,改变了古典形态唐诗文献学的研究方式,扩展了唐诗文献学的史料范围,给唐诗整理与研究特别是清编《全唐诗》的整理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他以作家考证、作品甄辨、作品辑补为核心内容,采用史料爬梳、文献整理、文字训诂等文献考据的方法进行研究,建构了崭新的唐诗文献学学科体系。这种新的研究理路对当代阐释唐诗历史风貌与诗学艺术,对唐诗在新文化背景下的再接受都带来重大启发,也对当代唐诗文献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唐诗文献学学科体系的建立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南京大学杨凯、蔡新乐《闻一多的新诗格律探索与英诗汉译》(《贵州社会科学》2018年第12期)摘要:“闻一多的新诗格律探索与新格律英诗汉译互为阐发,共同构成其新诗格律的探索与实践体系。他的新诗格律探索立足中国古典诗歌格律,借镜西方诗歌理论,从比较诗学视角创制了以节奏为中心的新格律诗学体系。闻一多的新格律英诗汉译是其新诗格律探索的自然延伸,其核心就是‘音尺’理论在译诗中的运用,他的十四行诗创作与翻译则集中体现了其新诗格律观。在新诗创格时期,闻一多的新诗格律探索与英诗汉译为困境中的中国新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新诗的走向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韩国建国大学李文凤《论闻一多诗画意境结合的实践美学思想》(《艺术科技》2019年第1期)摘要:“自古以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的名句就广为流传并被运用到各个领域,很多先驱者都做过相关研究。20世纪初期是中国现代文艺史上巨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在政治和文化转型的背景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新思潮推动下促进新文学和新美术的发展,并使文学与美术相互影响共同寻求发展的变革。在此时代背景下具有诗人和画家这样的双重的背景身份的闻一多提倡的诗画结合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艺术史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有巨大推动作用。所以本文结合我国艺术史上的诗画关系艺术理论和时代背景去分析的闻一多独特的诗画结合实践美学思想。”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温雅红《“五四传统”与闻一多的文学道路》(《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现代史上影响深远。文章以闻一多为例,考察其文学道路与‘五四传’的关系。从介入清华校内的文白论争到开始白话文学的尝试,闻一多从语言方式和文学观念上发生了最早的转变。1928年后,闻一多‘向内转’开始古典文学研究,在胡适‘整理国故’影响下,以‘科学’的现代方法重新整理古代文学,接续了一度被‘革命’压抑的五四‘文艺复兴’传统。1943年,当‘中国之命运’面临危机,闻一多从书斋走向广场,带领西南联大学生纪念‘五四运动’,在分享‘五四’话语中与青年学生‘和解’,投身民主事业,最终以身殉难。闻一多的文学道路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主潮形成某种同构,其诗人、学者、斗士多重身份是不同的文学实践,其内在脉络正是‘五四传统’。”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胡余龙《闻一多在湘黔滇长途迁徙中的诗歌活动及其影响》(《石河子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摘要:“闻一多在湘黔滇长途迁徙中的诗歌活动及其对南湖诗社、早年穆旦和刘兆吉编选《西南采风录》所产生的影响,是一项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而又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南湖诗社从社团的成立到纲领的确立都受到了闻一多的悉心指导,闻一多还在抵达蒙自后为社员们定下以写作和研究新诗为主的活动基调。无论是在南岳时期,还是在迁徙途中,或是在蒙自时期,闻一多对早年的穆旦有过不可忽视的影响。此外,闻一多不仅帮助刘兆吉及时纠正采风过程中所犯下的种种错误,还引导《西南采风录》饱含强烈的批判力量。”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王东东《闻一多民主理念下的文学史研究和文学批评》(《江汉学术》2019年第4期)摘要:“闻一多的一部分古典文学史研究明显溢出了古典文学研究的范围,而和现代政治与文化理念发生了深刻联系,体现出了‘民主理念’这一‘五四’语境下普遍的时代精神。在民主理念下,闻一多对从古至今的中国文学史做出了一种贯通性的理解:一方面,他将‘平民’的戏剧小说抬高到‘贵族’的诗面前,另一方面,闻一多认为新诗应该向小说戏剧学习,实际上是要新诗‘合乎民主’。闻一多将‘民主事业’与中国‘新文艺发展的事业’联合起来考察,在他的诗论中可以看到民主理念与美学表现之间的张力,在这个意义上他的新诗批评也有不少调整,而注意到了民主美学的‘价值’和‘效率’之争。”



本刊地址: 100006北京市王府井大街东厂胡同1号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电 话: (86-10)6527.7905 传真: 6513.3283

电子信箱: wenlm195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