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南联大博物馆

研究动态
  首页  >  研究动态  >  闻一多研究  >  研究动态  >  正文
《闻一多研究动态》第一四三期
发布时间:2022-06-01 08:41:05发布作者:阅读次数:

主办:中国现代文化学会闻一多研究会  北京·2020年2月

习近平赞《七子之歌》

1999年12月纪念澳门回归2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习近平:“七子之歌”总能听出新意》报导中说“习近平主席曾多次提及,因它的词曲中饱含着游子对祖国母亲的眷念深情”。文中披露了习近平2014年考察澳门大学时曾引用《七子之歌》谈爱国的一段语重心长之言。

习近平说:《七子之歌》中的“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诗句,“永远能听出新意,备受感动”。习近平还强调:“爱国主义在中国根深蒂固,爱国情结也是深入骨髓。”

据央视记者报导,2018年6月习近平考察山东时,于12日下午,乘船登上了刘公岛,并参观了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博物馆内石壁上篆刻着谱成歌曲的《七子之歌·威海卫》,习近平亲口完整念诵了闻一多的这首诗:“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老的海,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多家媒体刊登魏南枝《“七子之歌”奏响澳门新华章》

2019年12月19日,中国网刊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港澳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魏南枝的《“七子之歌”奏响澳门新华章》,诸多媒体转载了这篇文章。该文记述了《七子之歌》伴随澳门回归20年来的历程,宏观介绍了《七子之歌》与澳门发展的关系,兹特录如下。

12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抵达澳门。习近平主席走到采访区向在场记者问好。习近平主席表示,澳门回归祖国20年来取得的成就和进步令人自豪,祖国人民和中央政府也都感自豪。澳门认真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取得的经验和具有的特色值得总结,澳门未来发展美好蓝图需要我们共同描绘。希望在接下来的行程里同澳门社会各界人士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多交流。

热烈的欢迎现场,让我们不禁感慨,祖国的强大带来的安全感和自豪感,耳中不由响起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澳门》,“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回归二十年来,正是因为胸中始终回荡着这首《七子之歌》,澳门始终探索如何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因而凝聚人心走出了一条快速发展之路:2000年,澳门GDP是539亿澳门元,人均GDP1.6万美元;2018年,澳门GDP上升到4403亿澳门元,人均达到了8.3万美元,位列世界第二位。回归之后的澳门不仅是全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而且在就业、教育、人均寿命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例如平均预期寿命从1999年的77.9岁提高至2018年的83.7岁、又如实施幼儿园到高中15年免费教育等。

回归二十年来,正是因为胸中始终回荡着这首《七子之歌》,澳门坚持将“一国”作为根、根深才能叶茂,将“一国”视为本、本固才能枝荣,因而突破了曾经制约其发展的“小”字、正在建设一个“大”澳门:除了水电食品等基础物资供应,内地与澳门签署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开放内地赴澳门“个人游”、“澳门历史城区”跻身世界遗产名录、横琴发挥澳门腹地作用、中央明确划定澳门特区85平方公里海域范围、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粤港澳大湾区四个中心城市之一、在澳门打造离岸人民币证券市场……澳门的确是一个地域有限、空间狭窄的小城,但小城正在站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一线潮头。

回归二十年来,正是因为胸中始终回荡着这首《七子之歌》,澳门充分发挥“两制”优势、将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正在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新都市:澳门是一个国际自由港,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四大赌城之一。回归前的澳门参加的国际组织数量为51个,今天已经增加到110多个,日益成为国际舞台活跃的地区经济体;澳门正在探索“澳门资源+全球技术+创新人才+横琴载体”产业合作新模式、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加快建设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特殊作用……

20年来澳门所创造的奇迹,可以诠释为“七子之歌” 所蕴含的爱国爱澳门核心价值在澳门所奏响的华章:正因为澳门同胞对国家的归属感、正因为澳门同胞共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使命,才有了今天澳门“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也才会有澳门不断发展进步的美好明天!

闻黎明在民盟湖北省委员会、民盟上海市委员会报告一多中国民主同盟

2019年11月13日、12月27日,闻黎明在民盟湖北省委员会、民盟上海市委员会报告会上,分别作了题为《闻一多与中国民盟同盟》的讲座。

闻一多被誉为集中了“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三重人格的知识分子,闻黎明认为“诗人”指的是他对中国新文化建设的贡献,“学者”是指他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获得的成就,“斗士”则是对他为建立中国民主制度献身精神的褒扬。综观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三者,最辉煌的无疑是“斗士”。这一定位,概括的说是坚持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拥护共产党民主建国路线的战斗,若进一步展开的话,则具体表现在为实现中国民主同盟纲领的不懈努力,所以认识闻一多就不能不首先考察他与中国民主同盟的关系。报告介绍了闻一多认识民盟、加入民盟、贡献民盟的三个阶段,分析了促使他思想转变的各种主客观因素,认为闻一多对中国民主同盟的认可、接受、奉献过程,既是他个人的奋斗历程,也反映了爱国知识分子为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政治选择与归宿。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理解闻一多与中国民盟同盟的关系,认识他在现代中国的政治地位与启迪意义。

该报告全文刊登于《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主体部分以《闻一多为什么加入民盟——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选择与归宿》为题刊登于《群言》2019年第11期。

丹青谈闻一多美术创作与美术观

为纪念闻一多诞辰120周年,《南方人物周刊》2019年第36期刊登了李乃清、吕品撰写的《“至美”闻一多》。文中披露了闻丹青对闻一多美术创作与美术观的认识,特录如下:

“在历史中,他被定格成一个永恒的壮烈形象,不变的道德和真理;但深入他的艺术作品,一个更加立体的灵魂就会渐渐浮现。”“绘画本是我的原配夫人,海外归来,逡巡两载,发妻背世,诗升正室。最近又置了一个妙龄的姬人——篆刻是也。似玉精神,如花面貌,亮能笼擅专房,遂使诗夫人顿兴弃扇之悲。”1927年,闻一多在致饶孟侃的信中,以幽默风趣的比喻,道出了他在艺术上三方面的成就:绘画、诗歌和篆刻。

闻一多三子闻立鹏继承了闻一多的绘画天赋,后从事油画创作,闻立鹏之子闻丹青又选择了摄影艺术。闻丹青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祖父为人所知,通常因为他民主斗士的身份,而他丰盈的艺术生命常被后人所忽视,其实他身上具有浓烈的艺术家气质,在人生不同阶段,艺术创作始终都是闻一多不能割舍的志趣。

“在闻一多47年短暂的生命里,蕴藏着艺术家、诗人、学者、斗士多重身份,却始终贯串着一个追求——美。纯美的艺术,醇美的生命,审美的人生。”

“有灿烂晴日之景象”

在早期新诗创作中,闻一多大规模地使用色彩,在《死水》中,他将一沟臭水竟描出“绿成翡翠”、“锈出桃花”、“油织罗绮”、“霉蒸云霞”、“珍珠式的白沫”等斑斓的色彩,对颜色如此敏感,大约也和他美术专业的出身有关。

闻一多自幼就痴迷绘画。幼时家中藏书颇丰,闻一多经常临摹书中的绣像。家中的老人去看戏,他也跟着去,回来就能画出戏台上的场景。他还对剪纸颇有兴趣,在街上看到抬轿子的人,他就让姑母剪出抬轿人的剪影,没多久就学会了画剪纸的图样。

1912年,13岁的闻一多从湖北家乡考入北京清华学校。清华重视培养学生们的各种特长,绘画也是其中之一,并在中等科一至三年级设有图画课。闻一多的图画课老师先后有两位,都是美籍女士。一个叫司达尔(Miss Starr),擅长白描和石膏像;一个叫里格卡特(Miss Lyggate),擅长写生。在她们的鼓励下,闻一多身上的绘画天赋开始显山露水,兴趣也愈发浓厚。

学校两周开设一次图画班,闻一多勤加练习,水彩画和炭笔画都大有长进,清华两间图画教室,四面墙壁都贴满了学生们的习作,其中署名T.Wen(闻多)的作品尤为突出。比闻一多低一级的张闻骏曾见过一幅画,说那是闻一多用各种碎片拼起来的,非常特别。在级会的布告栏里,不少花鸟画也出自闻一多的手笔,他自己说:“习书画,不拘于陈法,意之所至,笔辄随之不稍停。”

1914年夏,闻一多参加司达尔组织的校外写生团,荷花池畔、圆明园废墟旁,都曾留下他的足迹。今天保留的闻一多绘画作品,水彩画寥寥可数,但他的水彩画很是突出,人称“闻一多的水彩景画,善露阳光,有灿烂晴日之景象”。

1915年6月,闻一多的绘画获全级第一名,作品还被选送到巴拿马博览会参展。同年11月,《清华年报》(后改名《清华周刊》)创刊,闻一多被校方指定为美术副编辑。

1921年春节过后,闻一多进入清华的最后一个学期。他承担了这一年《清华年刊》的编辑和设计工作。这本《清华年刊》的全部装帧设计,从黑色蜡皮的精装封面、扉页到题图、题花,都可以说是闻一多艺术生涯的处女作。据闻丹青介绍,辛酉级《清华年刊》的插图中,五分之四都是闻一多画的,单是专栏题图画就有12幅。其中有幅《梦笔生花》,借自李白少年时梦见笔头生花,于是天才瞻逸而闻名天下的典故,表现清华当年风华学子即将走上社会显露才华的抱负。此时的闻一多还没正式留学接受正规训练,但他已掌握了中西绘画艺术语言的基本要素,而且能将西方比亚兹莱的黑白画技法与中国传统木刻版画创造性地巧妙融合,体现了他早已形成的中西结合的艺术理念。

“12幅画作中,这幅尤为特别。”闻丹青指着标题为《Before the Audience》的一幅题图介绍道,“这幅画中,参加五四运动的学生在讲演,背景中有位黄包车夫。闻一多十分同情底层民众,因为自己出身乡绅家庭,他对底层了解很局限,其中重要的来源就是坐黄包车时和车夫交谈。”

1922年,闻一多获司达尔推荐,赴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深造,他是清华历史上第一个主修美术专业的学生。在芝加哥的一年间,他对西方各画派有了更深的了解。一年后转至科罗拉多大学,闻一多与梁实秋结伴读书,这段时间他对油彩绘画产生了强烈兴趣。闻一多在美国的画作保存下来的极少,唯有梁实秋的回忆文章能提供点印象。这一时期,闻一多着力运用西方的许多技法,他画景,采用印象派的点彩法,画中阴影也都是紫色。他画人,常将面孔画得“狰狞可怖、面如削瓜,气氛厚重而深沉”。一次,他给梁实秋画半身像,结果头发涂成绿色,背景抹成红色,嘴角下撇,一脸愤懑,看上去“春风满鬓绿鬅松”,端坐两小时当模特后,梁实秋看了实在不敢恭维——“好吓人”。

刚去美国时,闻一多曾写家信告诉父母:“美术一途,当然没有穷境,不要说三年学不完,便是三十年也是不够的。但我现在对文学的趣味还是深于美术……我学美术是为了帮助文学起见的。”

从书籍设计到篆刻书法

留美归来后,闻一多曾任北平艺专教务长,并兼任油画系主任,在新月派文化圈子里写诗作画。当时女诗人凌叔华曾委托徐志摩请艺术友人作图画手卷留念,张大千、徐悲鸿、林风眠等人在手卷中都留有墨宝,闻一多也应约在卷中留有一段墨迹。他用笔勾画了一位长发白须的老者,有人认为可能画的是托尔斯泰。画卷只有9.4厘米,笔力苍劲老到,造型准确生动,极富西方形式美感,又不乏东方艺术韵味,这幅小小的毛笔小品,蕴藏着闻一多国画艺术的才华。

1927年,闻一多为潘光旦著《冯小青》一书设计封面,并作了一幅彩色插图《对镜》。画中少女冯小青鬓发凌乱,娥眉微蹙,神情忧郁。闻一多以深深的同情塑造了封建社会中这个不幸的女性形象,画的上方挂着一只鸟笼,寓意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在这幅铅笔淡彩中,画面构图和人物造型显示了闻一多西方绘画的功底,考究的用色则追求东方艺术的含蓄意境,雪白的睡衣和浅土绿的墙壁形成一种冷灰色调,创造出深沉的悲凉气氛。

1931年,闻一多为徐志摩生前最后一本诗集《猛虎集》设计了一张咄咄逼人、颇具先锋意味的封面。闻一多以鲜黄为底色,勾勒了几笔浓黑花纹,使得书籍封面摊开恰似一张虎皮,设计新颖而大胆。青少年时期被人戏称为“东方老憨”的闻一多,在这件书籍装帧作品中站在了时代的前沿。

1938年抗战初期,闻一多徒步从长沙行至昆明途中绘制了大量西南行速写,他说:“十余年来此调久不弹,专攻考据,于故纸堆中寻生活,自料性灵已濒枯绝矣。”然而,“涉行途中二月,日夕与同学少年相处,遂致童心复萌”,“沿途所看到的风景之美丽奇险,各种的花木鸟兽,各种样式的房屋器具和各种装束的人,真是叫我从何说起!途中做日记的人甚多,我却一个字还没写。十几年没有画图画,这回又打动了兴趣,画了五十几张写生画。”

《飞云崖》、《金凤山》、《重安江练子桥》、《黔灵山东峰》……从现今仅存的36幅西南行写生作品中,可以看出闻一多的绘画修养和功底,遒劲的笔力,俨然大家气派,画中流淌的,则是诗人对祖国山河的丰沛情感。

“浠水闻一多教授,文坛先进,经学名家,辨文字于毫芒,几人知己?谈风雅之原始,海内推崇。斵轮老手,积习未除,占毕余闲,游心佳冻。惟是温黁古泽,仅激赏于知交;何当琬琰名章,共搉扬于艺苑。黄济叔之长髯飘洒,今见其人;程瑶田之铁笔恬愉,世尊其学。”(闻一多教授金石润例)

1944年4月,抗战中后期生活艰难,闻一多为补贴家用挂牌治印,虽是“手工业”,但他把每方印都作为艺术品精心设计加工。

闻一多目前留存下来的印模约有560方,大部分作于1943至1946年牺牲以前。闻一多自幼有书法基本功,中年以后又曾埋头古文字学的研究。他到泰山观摩石刻,赴殷墟考察甲骨,对金石甲骨文及文字训诂都有很深的造诣。这些让他很快就能在不足方寸的篆刻艺术园地里自由耕耘。

闻一多的篆刻,师法秦汉又别具匠心,分朱布白,疏密有致,古朴而充满韵味。闻一多为挚友华罗庚刻印并边款:“顽石一方,一多所凿。奉贻教授,领薪立约。不算寒伧,也不阔绰。陋于牙章,雅于木戳。若在战前,不值两角。”

这里不乏印章材质的介绍,又有刻石功用的说明。对照之中,战争创伤,百姓遭遇,同胞深情,教授厚谊,由隐而显,跃然纸上。铭仅短短40字,五句同韵,方音相押,以谐写庄,俗雅并呈,凸现出闻一多重情济人的高尚人品。

1946年,闻一多发表《最后一次讲演》后惨遭暗杀。闻丹青认为,闻一多的死呈现了他的一种“极致”。“那是艺术家的爆发状态,就像他在《一句话》中字字真挚的呼喊:‘突爆一声:咱们的中国!’但一个人不可能永远爆发,永远极致。在他的作品中,仍有许多含蓄隽永的成分,比如他为《新月》绘制的环衬,那是一种温柔淡雅的绿色。闻一多身上有知识分子的天真和刚烈,同时亦有柔和细腻的一面。在历史中,他被定格成一个永恒的壮烈形象,不变的道德和真理;但深入他的艺术作品,一个更加立体的灵魂就会渐渐浮现。”

闻亭在状元大讲堂报告“中国现代史上的闻一多

2019年12月8日,闻一多的曾孙女闻亭应南京状元大讲堂之邀,做了主题为《涅槃的凤凰:中国现代史上的闻一多》的讲座。讲座中,闻亭从至亲家人的角度,全面展示了闻一多作为诗人、学者、民主斗士的成就和影响,以及和南京的不解之缘。

“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闻一多的这句名言,出自肺腑,寓意深邃,支配和伴随着他一生的思想、言行和事业。记者在现场看到,来听这场讲座的人除了很多长者,也不乏一些年轻人。张聪和蒋平这两位95后就是结伴而来:“我们特别喜欢闻一多,所以知道了这场讲座后就约好要一起过来了,听闻一多学者的后人讲述他的故事~”何勇国际交流工作室负责人何勇也告诉记者,本场讲座之所以选在科举博物馆,正是因为闻一多和南京的特殊情缘,以及带着浓厚文化气息的科博与闻一多气质的相衬。

现为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副教授的闻亭,作为闻一多的重孙女,继承了前辈在国际交往方面的衣钵,主要从事第二语言习得以及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曾在《语言教学与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撰写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国际汉语课堂管理》等专著,编写汉语教材三部,包括面向美国学生的《小学中文》、日本儿童的汉语教材《汉语顶呱呱》、面向外国本科学生的《尔雅中文》,主持及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省部级项目若干项。闻亭曾在东京外国语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主要承担面向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课程,以及面向研究生的第二语言习得专业课,曾获得北京语言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北京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高校)一等奖、最佳演示奖、最佳教案奖、最受学生欢迎奖、最佳论文奖。

“状元大讲堂”是依托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开设的社会科学类大讲堂。大讲堂秉承“永争第一”的状元精神,坚持“状元讲、讲状元”的开办宗旨,广邀天下英才,重点围绕科举文化、地域文化、人文历史等领域进行理论诠释,并讲述传世名人、江南才子、当代工匠等精彩故事。“状元大讲堂”与秦淮发布推出的一事一评、千字小文“微言堂”一起,形成“一大一小”两个秦淮社科品牌。

增杰《青年闻一多》雕塑创作感想

在黄冈市纪念闻一多诞辰120周年展出的《青年闻一多》等身玻璃钢仿铜雕像,引起许多人的共鸣。这幅由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蔡增杰创作的雕像,表达了赴美求学时期闻一多的精神风貌。下面,是蔡增杰为本刊专写的创作感想:

创作闻一多先生的雕像由来已久,源自于对闻一多先生才学的崇拜以及对闻一多先生追求民主与自由精神的敬仰。同时还有两层更深的感情,一是闻一多先生曾经是我求学的母校湖北美术学院前身武昌艺专的校董;二是我妻子2004年至2008年在闻一多先生的家乡浠水县巴河镇闻一多中学当了四年的美术教师,我作为教职工家属在闻一多中学生活了四年,我妻子曾是闻一多中学内部校刊《红烛》美编设计,闻一多中学的诗歌碑廊、闻一多中学雕像建设我都是见证者,因此我对闻一多先生的生平事迹与经历还算是比较了解,对闻一多先生充满了特殊的感情。

在创作闻一多先生时我迟迟不敢动手,原因是闻一多先生的雕像已经被国内钱绍武、王克庆、王福臻等名家创作过,这些名家的作品放在清华大学、武汉大学、闻一多纪念馆、闻一多中学等重要场所,通过媒体的宣传,公众对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已有强烈的符号印记,大多数公众认为手持烟斗、扭着脖子、长胡子、像怒火一样的头发就是闻一多先生的形象。但是出于对闻一多先生的感情,出于雕塑创作必须创新的要求,我选择了创作青年闻一多,以闻一多先生在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留学时期的相关照片为依据以及这一时期文献资料为参考创作了《青年闻一多》全身立像。

作品高120厘米,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塑造闻一多先生身穿西装,手持礼帽,倚靠在一块石头上,石头的背面刻上闻一多先生在美国留学时期的诗歌《红烛》的最后两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作品表现了青年时期闻一多先生英姿飒爽,勤奋好学的精神面貌。该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得到闻立鹏先生家人指导于2017年完成,2019年3月该作品在湖北美术馆展出,2019年10月该作品列入本人项目《黄冈近代红色名人群像系列》并获批湖北省文联签约艺术家项目。

本刊地址: 100101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2号楼中国历史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

电 话: (86-10)8742.0886

电子信箱: wenlm195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