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南联大博物馆

研究动态
  首页  >  研究动态  >  闻一多研究  >  研究动态  >  正文
《闻一多研究动态》第一四四期
发布时间:2022-05-20 10:25:46发布作者:阅读次数:

主办:中国现代文化学会闻一多研究会  北京·2020年4月

孙明评价闻一多是全才型的学者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孙明君,在2019年11月23日清华大学举办的“闻一多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上,做了《纪念全才型学者闻一多先生》的发言,认为闻一多是全才型的学者。发言中云: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从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整体目标出发,积极适应新世纪的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对人才培养和人文学术的要求,遵循贯彻“古今贯通、中西融会、文理渗透、综合创新”的学术范式,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力求早日形成新的清华学派。闻一多、朱自清等先生是清华人文学科的奠基人和精神领袖,我们今天要继续学习和弘扬闻一多、朱自清先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学术品质。

闻一多先生既是学者也是诗人,也是烈士。我于2015年6月来到清华大学任教,每年都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中国古典诗歌欣赏与研究》,开始几年上课地点在西阶教室,旁边是闻一多先生的雕像和他的名言:“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在我平时的教学研究中也经常从闻一多先生的研究中吸取营养,例如闻一多先生论述庄子时说:“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那像对庄子那样倾倒、醉心、发狂?……他的思想的本身便是一首绝妙的诗。庄子的著述,与其说是哲学,毋宁说是客中思家的哀呼;他运用思想,与其说是寻求真理,毋宁说是眺望故乡,咀嚼旧梦。”闻一多先生带有诗人激情的论述,一直是我学习和研究《庄子》的指路明灯。

闻一多先生既是敏锐的诗人、批评家,又是学贯中西、淹博闳通的学者,还是成就斐然的美术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即使在众多现代学术大家中,闻先生也是最符合通才理想的典型。作为诗人,闻一多先生以诗集《死水》开一代诗风,在新诗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诗歌理论家,他对新诗格律的探索,他提出的“三美”说,至今仍是探讨新诗格律、新诗美学无法回避的重要文献;作为新诗的选家,他的《现代诗选》所展现的眼光、魄力、前瞻性,仍为新诗研究者津津乐道。作为学者,他的研究涉猎广泛。从上古神话、《周易》《庄子》,到《诗经》《楚辞》、唐诗,到古文字研究,闻先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闻先生还是杰出的美术家,在绘画、书法、篆刻、装帧设计、舞台设计等多方面均有斐然成就。他爱好戏剧,不但写剧本,做舞台设计,有时还粉墨登场;他又是出色的演说家……当然,更别说他在社会活动领域投入的精力和热情,他为中国社会的民主、自由、进步做出的杰出贡献了。闻先生殉难的时候年仅47岁,正值生命的盛年,正是做学问、出成果的黄金岁月。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闻一多全集》煌煌十二卷,反映了他在上述众多领域的杰出成就。天假以年,闻先生在创作、学术上的贡献,更是无可限量。每念及此,就为闻先生,为中国社会、中国学术的巨大损失扼腕痛惜。体现在闻先生身上的这样一种全才现象,特别值得我们珍视,也特别值得我们加以考察。闻一多先生从13岁到23岁,在清华园度过了十年光阴。其丰富的才能和多彩的人生正是在清华里酝酿并开花结果的。所以,研究闻先生身上的全才现象,同时也就是研究清华教育的传统,必将给我们今天开展通才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在闻一多先生的全才现象里,最引人注意的一点就是创作和批评、创作和学术、文学和美术的融会贯通。艺术的灵感和学术的深思在闻先生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结合。闻先生的学术工作得益于艺术灵感的滋润,其学术的重大创新包括闻先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式都和闻先生的艺术创造力、艺术敏感有极大的关系。没有这种艺术创造力和艺术敏感,闻先生的学术成就恐怕难以达到现在这样的高度,其面貌也会大不一样。这种艺术敏感和学术的关联,在另一位清华校友林庚先生那里也有生动的表现。可以说,创作的经验及由此孕育的艺术心灵大大推进了他们的学术研究。像闻一多先生、林庚先生这样,创作和学术齐头并进的学者,在当代学院中可以说越来越稀罕了。如何在我们的基础教育、通识教育中陶养学生的艺术才情和艺术敏感,培养懂艺术、善创造的心灵,同时又促进其理智的、逻辑的能力的发展,是摆在人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闻一多先生的全才现象还表现在他对多个领域都有强烈的兴趣和热情。实际上,这种兴趣和热情就是引导其创作和学术工作的最强大的内在力量。在清华求学期间,闻一多参加了文学、美术、戏剧、音乐、演讲、体育等众多社团活动。事实上,清华不少这类社团就是闻一多一手创建的。1919年9月,闻一多、杨廷宝等发起成立清华美术社。1920年3月又与潘光旦等成立丄社,交流读书心得。同年12月发起成立以探讨艺术和人生为宗旨的社团美司斯。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闻一多参加过的社团活还包括清华学校文化学会、课余补习会、辞社。他也积极参与《课余一览》《清华年刊》《辛酉镜》等刊文字、美术编辑工作。他还编有多部剧本,亲自参与演出,做舞台设计。闻先生的新诗创作、评论工作也是在清华求学期间就开始,并赢得了声誉的。在学习、社团活动和后来的创作、研究工作中,闻先生的精力和热情似乎是无穷的。其实,这并不说明闻先生是一个特殊材料制成的人,而仅仅表明,兴趣和热情是推动一个人成长的真正动力。缺乏兴趣和热情,成为阻碍很多年轻人进步的最大障碍。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同学的兴趣和热情,帮助同学找到兴趣点、兴奋点,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另一个课题。

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天我们学习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为往圣继绝学”的大业。闻一多、朱自清先生等前辈学者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我们一定要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继承他们的学术传统,在清华文科事业的发展中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

▲ 牧角悦子、益西拉姆《神话与戏剧——闻一多的戏剧活动》推介

日本二松学舍大学文学部牧角悦子、日本大学艺术学部益西拉姆在《长江学术》2020年第1期发表《神话与戏剧——闻一多的戏剧活动》。论文认为“闻一多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比如绘画、诗词、学术研究等,他也对戏剧有着浓厚的兴趣,一生中不断进行着各种尝试。在戏剧这一领域里,晚年热衷于民主运动的闻一多展现出了他在艺术与学术上的才能,如最后的闪光一般,那就是在舞台上以叙事剧的形式重现《楚辞·九歌》。不幸的是,这个无人知晓的演出计划启动一个月后,闻一多就遇刺身亡了。”

该文从日本学者的视角和思维,对闻一多戏剧活动的宏观梳理。全文由八个部分组成:绪论--闻一多最后的作品;一、作为戏剧的《楚辞·九歌》;二、清华学校时代和美国留学期间的戏剧活动;三、国剧运动的开展和挫折;四、昆明的戏剧活动;五、众神的游戏;六、舞蹈的起点;七、神话和戏曲;结束语。在结束语中,第一作者牧角悦子写到:“笔者最早看到《〈九歌〉古歌舞剧悬解》是十多年前的事,那是刊登在报纸上的手稿。用毛笔写在稿纸上的端正文字之间,漂浮着浓厚的诗情,与闻一多青年时候的诗风不同,酿造成一种别样风味。《九歌》描绘的是神话时代的神,无疑是充溢着古代人的憧憬、庄敬和虔诚的歌谣。但是,与此同时,这里面也毫无疑问地编织进了闻一多自身对古代的强烈憧憬。闻一多毕生充满诗人的感性。即便在作为学者的时候,抑或成为民主斗士的时代,他希求的根基原点,总是其诗人的感性。尤其是晚年,在他热情奔走于民主运动时,在仅靠对外面世界的斗争难以燃尽他对诗情的欲求时,这种欲求便在某一瞬间强烈地袭击着他。可以想象,能够让这种宿愿与希求一吐为快的,就是《九歌》的戏曲化。但是,让《九歌》这一神话成为充溢着情感的戏曲的,决不仅仅是像诗情升华这类卡塔西斯似的东西,而是通过闻一多的生涯,始终如一地依靠一种激情的东西。一言以蔽之,这就是对‘活着’的激情。闻一多写诗要追求什么?闻一多进行古典研究想了解什么?闻一多又为了什么去献身于民主斗争?所有这些,‘活着’,这也可以认为是对充满激情地去体验‘活着’的感觉的努力追求。闻一多的古典研究,超越学问,不断地让读者着迷,这是因为闻一多自身通过古典,体验到这里存在的激情的‘活着’,此外别无他物。试图探寻歌、舞、剧起源的愿望,源于闻一多对产生这些文学艺术形式的原始能量——狂热的活着的欲望——的强烈共鸣和憧憬。在戏剧方面,闻一多决非专家。但是闻一多知道,戏剧的本质里拥有非日常性的陶醉,这种陶醉最接近原始的生命能量的实际感受。这样一来,神话和戏曲的连结就决非偶然。我以为,这两者并存于闻一多内心,并以他一生憧憬的激情,也就是以原始动情力中产生的生命能量为媒介,深深地联系在一起。”

论文摘要

北京印刷学院郑伊玲《“美的追求”——闻一多书籍装帧设计研究》(2019年硕士论文)摘要:“‘五四’过后,书籍形式逐渐演变为现代书籍中的平装或精装,随着和政治、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交融,出版业在二十世纪初完成了由传统到近代的转变过程。在新文化运动的大浪潮下,中国迎来了书籍出版的高峰期,美术界也在新文化浪潮的作用下展开了革命,书籍装帧艺术在其中是改革的重点。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开始意识到书籍艺术是建设无产阶级文化事业的必要手段,书籍封面能够起到宣传新思想和文化启蒙的重要作用。在鲁迅先生等文化界人士的积极倡导下,许多画家、作家、出版家致力于开创书籍装帧设计新局面,闻一多就是其中一名出色的书籍装帧设计家,他既是具有影响力的作家又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画家,有扎实的国学功底并且出国接受过西式教育,是民国时期书籍装帧家中的典型人物。闻一多善于思考,敢于尝试各种多元化的艺术创作,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辅相成,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作为著名的诗人、学者和伟大的民主战士,闻一多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他在艺术领域的才能、探索与贡献,随着多年来对其研究的深入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结合闻一多的美学思考去分析其艺术作品,能够进一步去了解他的美学理想和艺术追求,从而让人们得以从一个新的视角理解他的生命价值。闻一多把他对至美的追求贯彻到了书籍装帧设计中,他在书籍装帧艺术中的那些具有前瞻性的观点,对当下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闻一多及同时代的文人学者艰辛探索书籍设计的历史脚步,是对当代中国书籍设计者最好的引导。

华侨大学文学院毛翰《闻一多与中国新诗格律化》(《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摘要:闻一多的诗歌之旅,始于旧诗,更为新诗,归于新诗格律化。其《诗的格律》旨在匡正时弊,救治新诗,于新诗格律化有倡导之功,惟其言说属急就章,缺少学理的缜密。其后,中国新诗格律化继续探索前行,却是道阻且长,至今尚未走出困境。在中国新诗格局中,自由诗与格律诗各有所长,将会长期共存。人们期待中的现代格律诗的几种主导体裁应该是:古典加民歌式的三顿体,突破古典和民歌的四顿体,以及歌词体。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李春霞《闻一多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向度——以〈伏羲考〉研究为中心》(《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0年第2期)摘要: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在神话、唐诗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究其原因,很大一方面得益于他突破了传统的研究范式,而别具一格地选择人类学的崭新视角,并以此来探讨中国古典文学中原始意义混沌不清的文化符号内涵及其演变问题,而最终使其呈现出清晰面貌。闻一多在文学人类学研究方面的尝试对古典文化和文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卢恩兰《闻一多现代诗歌颜色词探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摘要:闻一多是我国著名诗人,其诗深受国人喜爱,《死水》被编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国人受闻一多的爱国主义精神影响颇深,因此对闻一多诗歌研究很有必要也很有价值,前人对闻一多的研究已有很多成果,但对其诗歌颜色词的研究却不多,而颜色词恰是闻一多诗歌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本文将以闻一多现代诗歌颜色词为研究对象,对其现代诗歌颜色词进行穷尽性分析,也从颜色词的基本情况和附加联想意义的角度进行分析。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李乐平《闻一多对〈女神〉褒奖与贬抑之原因考析》(《山东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摘要:常有学者对闻一多《〈女神〉之时代精神》和《〈女神〉之地方色彩》的观点表示疑惑:何以二者同年先后发表在《创造周报》,但观点大相径庭,前者激情澎湃地对《女神》进行褒奖,后者则贬抑《女神》失去“地方色彩”。即便权威教材,也仅列举反对的观点,却无任何原因说明。但如果翻检闻一多当年的书信,这谜团就迎刃而解了。其实,闻一多最先写出的并非前者而是后者。写作后者是为挑战权威来引领文学潮流,写作前者则因挣不脱对郭沫若的崇拜。二者的写作,都有其直接或根本原因。闻一多是个复杂存在,在这“金银盾”中,我们可以窥见很多丰富内容,如要真切明白其相关表述的原因,就必须深入研究他当时发声的背景,乃至多维的流派问题及复杂的人际关系。

汪玉峰创作铜像《青年闻一多》

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汪玉峰创作的《青年闻一多》全身铜像,2018年10至11月曾在江汉大学美术学院汤湖美术馆举行的“超越--青年艺术家雕塑邀请展”展出。汪玉峰1998 年毕业于湖北美院雕塑系,2011中国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本刊地址: 100101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2号楼中国历史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

电 话: (86-10)8742.0886

电子信箱: wenlm195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