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南联大博物馆

研究动态
  首页  >  研究动态  >  联大研究  >  研究动态  >  正文
《西南联大研究动态》(2022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23-01-22 12:02:04发布作者:阅读次数:

2022年第四季度,关于西南联大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西南联大人物或群体及其作品的研究,从西南联大办学过程、讲学内容、社团活动的角度表达西南联大教育成就也有所涉及。此外,社会各界仍以实际行动传承弘扬着西南联大精神。

一、学术论文介绍

刘火雄《兴观群怨诗史互证——郑天挺西南联大时期的诗词交游及其学术活动考察》(《文艺评论》2022年第5期)认为,郑天挺作为一位旧体诗词爱好者,与多位西南联大学人一起复归了中国“兴观群怨”的诗学传统。同时,郑天挺于教学科研中注重“诗史互证”,倡行文学作品与史学研究参照结合,其日记、诗作等文献中所录的诗词交游活动,翔实地体现其学术旨趣,从而一定程度反映出西南联大学人置身抗战时局的文化互动和精神状态。

朱天一《代际抵牾与知识解组——论西南联大时期沈从文的青年学生批判话语》(《湘潭大学学报》2022年第6期)认为,西南联大时期,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和书信中存在大量对青年学生进行批判的内容,所涉甚广,并引申为对当时教育成效的总体否定。基于与身边诸多青年不愉快的交往及对重造湘西理想的失望,产生了一种“反复言说”并“输出焦虑”的特殊语式。同时力图通过将主体“思索”作为“知识”多寡的代偿尺度,重释“五四传统”,为其宏大的教育、文学、政治理想“赋魅”,构筑一种抵制高校科层制共同体、知识共同体的崭新公共话语型构。同时暗藏着其对五四文化传统依据个人认同成分进行裁剪、补充就等再界定的目标。

肖柳《剑桥实用批评对西南联大诗人群的理论影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第6期)认为,剑桥实用批评的代表人物瑞恰慈和燕卜荪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来到中国任教后,他们的诗学理论给中国诗人新的启示。瑞恰慈和燕卜荪在方法论上标举语义分析法,将其用于诗歌批评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朦胧”诗学,从意义学的角度对诗歌本体进行了探讨,认为诗歌的本质在于语言的多义性。语言的多义性与诗人的复杂心理密切相关,他们也由此探究诗歌与经验的关系,即诗人应该如何利用“综感”实现复杂、冲突的经验之间的平衡,并以此启发读者,这是他们对现代诗的价值追求。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诗人群结合中国诗坛现状,吸收并发展了剑桥实用批评的部分观点,为40年代诗坛开辟了新的理论空间。

李诠林《“侨易文学”、马来西亚留中文学与西南联大的欧美风——杜运燮归侨诗歌异国因素和身份感知辨析》(《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22年第3期)认为,杜运燮的归侨诗歌写作是一种特殊的“侨易文学”形态,有别于普通意义上海外华侨、华裔作家们在所居国家或地区的普通“侨易”写作,其写作中没有刻意追求马来西亚异域情调,而是以欧美现代诗风格结合社会写实意识和中国传统抒情特征见长。杜运燮有着在国族身份方面对于祖国大陆的故乡认同,不同于“马来西亚留中文学”中的在地归属意识,其诗歌创作深受西南联大的欧美风影响,得益于欧美现代诗歌,而西南联大的实用理性精神则培养了他关注社会现实的品格,造就了其中西汇通的学养。杜运燮的归侨诗歌表现了一种“双向乡愁”,并由此构成了“重层性文化记忆”,此种逆向生长的“侨易文学”应该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

陈鑫《黄钰生与西南联大校舍委员会——回望长沙临时大学之三》(《博览群书》2022年第12期)认为,要了解联大是通过怎样的工作应对办学物质条件艰苦与匮乏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联大校舍委员会和其召集人黄钰生。文章以从建设长到校舍委员会主席的黄钰生入手,阐述了校舍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和机制,结合当时西迁昆明后校舍工作面临的难题,高度赞扬了黄钰生戆直坚毅、安贫乐道的工作精神和勇于担当。

李晨阳《邹承鲁:只向真理低头,偶尔为爱温柔》(《中国科学报》2022年12月15日第四版)向读者介绍了科学家李四光的女婿邹承鲁。文章以平实风趣的语言从意气飞扬少年郎、天真赤诚远征军、风华正茂留学生、“洛阳纸贵”名学者、狭路相逢真勇士、傲骨柔情“笨”老头等六个方面展现了邹承鲁从少到老的人生轨迹。

方冠男《西南联大戏剧活动的“知行合一”》(《民族艺术研究》2022年第5期)指出,西南联大的戏剧活动由“知”和“行”两个层面构成。联大演剧之“行”有鲜明的“运动”色彩,从联大戏剧研究社到联大剧艺社的剧目创作和演出显现着联大演剧运动中的联合内容。联大演剧的“知”体现在其教学与学术研究的空间里,赵诏熊、吴晓玲、罗常培等人将西洋戏剧、曲学拍曲引入课堂,用戏剧课的方法讲授专业课;郑婴将小剧场戏剧的理念引入联大演剧,为联大戏剧研究社和联大剧艺社的小剧场戏剧活动进行了理论准备;闻一多通过剧本《<九歌>古歌舞剧悬解》,复原了古歌舞剧的神话猜想,并将神话研究、楚辞研究与戏剧活动联系起来。联大的学术之“知”,包含了民族之“知”、学问之“知”、戏剧之“知”的丰富内容,是联大戏剧之“行”的坚实内在支撑。

付延、刘京京《西南联大时期清华教师学术休假研究》(《教育评论》2022年第10期)指出,学术休假制度于清华大学而言是一项具有多重价值的教师管理制度。全面抗战高校內迁后,清华大学对学术休假制度的艰难扶持更有其特殊意义。民国时期特别是西南联大时期清华大学学术休假制度在学校与教师互动中几经发展变迁,在迁校期间短暂停滞后又恢复实施。清华教师积极行使学术休假权利,利用假期从事学术事业,调整个人生活,在颠沛流离中享受学问之乐。在全面抗战中清华大学学术休假制度的实施不仅促进了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维系了国内国际的学术交流与联系,而且有裨于学校教学和研究工作,亦有服务社会的价值。

熊飞宇、陈燕桦《西南联大课堂上的鲁迅作品讲授述论》(《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认为,西南联大的校史档案资料、师生的作品日记、回忆性叙述以及传记资料等是梳理与建构西南联大课堂上教师们讲授鲁迅的重要依凭。在课堂上讲授鲁迅及其作品,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乃至当代的鲁迅教育与文学教育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抗战时期一所重要的高校,西南联大课堂上的“鲁迅”讲授,无疑是研究战时鲁迅形象甚至中国新文学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视点。

王德强、保跃平《论西南联大红色资源的当代转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认为,西南联大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创造的辉煌与中国共产党在西南联大传播爱国进步、救国救民思想密不可分。新时代的西南联大研究,应以爱国进步为主线,讲好西南联大故事,挖掘西南联大校史中的红色资源,丰富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素材,拓展西南联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推动西南联大红色资源的当代转化。

二、传承弘扬西南联大精神:我校承办的“2022年腾冲科学家论坛·校长论坛”举行

12月1日至3日,美丽的“极边第一城”保山腾冲,迎来院士领衔、“大咖”云集的科学界盛典——2022腾冲科学家论坛。

论坛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作为指导单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作为支持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保山市人民政府、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承办。顾秉林院士担任论坛主席,许智宏院士、饶子和院士担任论坛联合主席。

12月1日下午,主题为“传承弘扬西南联大精神,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论坛”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90余所高校校长、专家学者,论坛组委员成员单位有关领导出席论坛。

云南省副省长张治礼代表云南省委、省政府在致辞中指出,论坛的举办既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考察西南联大旧址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措施,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及各大高校对云南的关心和重视。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作为论坛的倡导者致辞。他说,倡导举办论坛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源于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多次应邀参加瑞士小镇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时的一个想法,如果在中国发起举办一个以科学家为主的科技论坛,一定会对激发科技创新、加强科技交流发挥重要作用;二是西南联大在滇8年办学历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现阶段办好高等教育、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许多有益的借鉴,西南联大精神和办学经验值得深入探讨和总结;三是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毗邻南亚东南亚,具有对外开放的天然优势。

云南师范大学校长王德强作了题为《传承西南联大精神建设西部领先辐射南亚东南亚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的主旨演讲。他说,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为保存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命脉,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迁往云南合组西南联大。在艰苦简陋的条件下,三校结茅立舍、精诚团结、勠力同心,广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铸就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不朽丰碑。作为西南联大留在昆明的唯一血脉,云南师范大学在改革建设发展的不同时期牢记历史嘱托,弘扬光荣传统,矢志云南教育发展,被誉为“红土高原上人民教师的摇篮”。王德强表示,作为云岭大地基础教育的“领头羊”,学校要把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学校西南联大旧址时的重要指示作为根本遵循,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要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主动融入“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的发展目标,积极构建南亚东南亚国际中文教育体系,努力打造“留学云师”品牌。要弘扬西南联大兼容并包、合作无间的精神,把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建设成传承西南联大精神的载体、集聚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产出高质量成果的平台和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试验田。要与与会各方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高效汇聚优质资源,进一步传承弘扬西南联大凝结成的爱国进步、刚毅坚卓、兼容并蓄的民族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注入新的活力。

三、西南联大博物馆入选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近期,全国妇联发布新增辽沈战役纪念馆等18 家场馆为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单,其中,西南联大旧址和西南联大博物馆入选。这是我省第一个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纪念在各个历史时期,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具有较高历史地位、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女性、女性团体及与女性有关的组织机构而建立的纪念场所。

西南联大在云南办学八年,培养了如潘琰、陈琏、彭珮云、傅冬菊、陈茹玉、郝诒纯、李敏华等为代表的大批女性杰出人才。西南联大博物馆以搜集、整理、研究、宣传、展示、传播西南联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己任,在激励广大妇女同胞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博物馆全年免费开放313天,年均接待参观90余万人次。西南联大旧址和西南联大博物馆曾先后获评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等。


好书推介

张伯苓教育论著选再版

近日,《张伯苓教育论著选》再版,以此纪念张伯苓先生诞辰145周年、逝世70周年。

该书概括了张伯苓在半个世纪的教育活动中,创出的南开(逢“难”必开)精神,建立了闻名中外的南开教育体系。在创建过程中,他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目标、方针和方法,总结并形成了他的“公能”教育思想,并把它定为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其“目的在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他的“公能”教育思想的实质,在于培养人的素质。该书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重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二是强调教育要使学生造成“完全人格”,德智体“三育并进而不偏废”,而“德育为万事之本”;三是主张“学行合一”和“手脑并用”,四是倡导体育运动;五是创造了一整套高效能的学校管理经验。

赵元任日记出版

为隆重纪念赵元任先生诞辰130周年,商务印书馆于2022年10月出版了“赵元任档案”之第一部分《赵元任日记》(全46册)。

现代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先生出生于1892年11月3日,毕生注重收集和保存资料,有片纸不丢的习惯,他留下的材料共有12万余件。1983年,赵元任夫妇去世后不久,家人将赵先生的全部私人档案捐献给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由该校班克洛夫特特藏馆管理,名为“赵元任档案”。这是研究赵元任先生其人其学的一手资料,更是语言学及现代中国学术史、中西学术交流等研究的珍贵的基础性文献。这些档案经家人授权,由伯克利大学图书馆馆长周欣平主持分类整理,采取影印的方式予以出版,以满足学术研究的需要。

该书是赵元任先生从1906年至1982年的全部日记,完整连续,主要采用中文和英文书写,也有极少量的其他文字。为读者和学界清晰还原赵元任先生在近现代东西文化潮流鼓荡中波澜壮阔的学术人生。

周欣平透露,《赵元任日记》之后将出版的“赵元任档案”包括:《赵元任方言调查研究资料集》,收入了20世纪赵元任主持的几次大规模中国方言田野调查材料,包括1927年-1928年间赵元任实地调查浙江和江苏33处吴语的调查档案资料和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持语言组工作时所做的汉语方言调查;《赵元任著作存稿》,收入赵元任出版过和生前未出版的书稿、论文稿、演讲稿及各类著作的手写本、誊写本、打印修改本及印刷校对本;《赵元任书信集》,收入赵元任一生与中外学者和亲朋好友之间的书信;《赵元任教学研究及工作生活档案汇编》,收入以上四集未收的材料,按赵元任生平大事件以及工作过的机构排序,反映了他一生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随着‘赵元任档案’各部分陆续出版,中美双方的学界将可以获得大量一手资料,其中大多数是从未出版过的资料,这将促进20世纪中国和美国学术史方面的研究。”周欣平表示。(转自百度百科)

好玩儿的大师入选2022商务印书馆年度大众类十大好书

《好玩儿的大师》是一本2022年2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赵元任先生。

赵元任先生的一生深与时代共命运,终成中西学术文化之津梁人物。他用自拍的方式,保留下了长达近一个世纪、多达数千张的影像资料,这些照片一方面记录下赵元任先生治学的一生,一方面也为当时的中国和世界留下了生动的视觉记录。近百年,灿若星河的现代学人群像,在他的镜头下,在他的相册里,宛在眼前,触手可及。

该书在2022年5月就已入选商务印书馆发布的5月“十大好书”行列,而后又在11月成功入选2022商务印书馆年度大众类十大好书。


本刊地址: 650092昆明市五华区一二一大街298号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研究所

电话: (0871) 65384689传真: (0871) 65384689

电子信箱: yaoboo262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