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南联大博物馆

研究动态
  首页  >  研究动态  >  联大研究  >  研究动态  >  正文
《西南联大研究动态》(2022年第3期)
发布时间:2022-10-21 15:15:48发布作者:阅读次数:

2022年7至10月,从西南联大办学过程的角度彰显西南联大教育的辉煌足迹仍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此外,西南联大人物研究、西南联大博物馆展陈的时代叙事表达等文章也引起学界一定程度的关注。另外,还有部分与西南联大有关的硕士学位论文

一、学术论文介绍

王喜旺《从游”教育的生成机制:以西南联大为个案的阐释》(《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年第19期)认为作为实践形态的“从游”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而西南联大再现了“从游”教育,从其生成来看,“从游”教育从理想变为现实需要一系列条件相互支撑,文章分析并论述了这些条件,包括学识与德性兼美的“大师”高度集中、教师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中的魅力展现、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以及学校领导“从游”教育思想的自觉倡导。

作者认为

我们可以从西南联大的经验中看到,“从游”教育从理想变为现实是需要一系列条件相互支撑、共同发挥作用的。学识、德行堪为学生楷模的教师高度集中是其先决条件。不过,这一先决条件能够发挥作用,就必须依靠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教学把教师的过人才智充分展现出来,通过日常生活中师生的频繁接触把教师的高尚品格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发自内心的敬重,使学生生出迫切追随教师的愿望。当然,要使学生追随教师的愿望变为师生密切互动、充满生机的“从游”,还需要教师与学生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只有如此,教师才会欣然接纳追随自己的学生,甚至主动到学生中“抱团取暖”,使“从游”由可能变为现实。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学校领导者的自觉倡导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它起到了推动诸项条件组合、促动其尽早发挥作用的功效。

这些结论虽然是从个案研究中抽绎而出的,但是,它们对于我们从一般理论意义上思考“从游式”教育的生成机制问题与实践上促动“从游式”教育在当代的“复活”,都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值得我们正视和珍视。

施要威西南联大科研育人的实践形态、条件保障及其当代启示》(《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认为严酷的战争环境和贫乏的物质条件下,西南联大及其教师群体通过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学术主导的课外师生交往、“同游式”的学术实践、潜移默化的学术氛围熏陶等多种形态开展科研育人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育人成就。文章分析了西南联大科研育人实践的条件保障,即联大教师坚定的教育救国信念、强大的师资队伍、师生充分的教学和学习投入、相对自由的教学制度。同时总结了西南联大科研育人实践对当今教育的借鉴意义。

作者认为

西南联大的科研育人实践不是理想的范本,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局限性,不能为当今的高校育人实践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但不可否认,西南联大的育人实践依然有其借鉴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言传身教、氛围熏陶等多种方式开展科研育人在西南联大的科研育人实践中,言传身教、氛围熏陶等不同育人方式相得益彰,从知识、道德、信念等不同方面对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弱化科研评价的功利化导向联大教师之所以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把科研心得和成果融入育人过程开展科研育人实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联大教师的科研活动主要是在个人兴趣和学术理想驱动下进行的自主探究,而不是外部压力和考评制度驱动的功利化行为。没有科研考评制度带来的外在压力,联大教师得以从容地、不计功利地把科研精神和科研成果融入育人实践。

(三)激励师生加大教学/学习投入西南联大之所以能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教育成就,与联大师生在教学和学习中的充分投入是密不可分的。联大教师的教学投入包括时间投入、精力投入和情感投入。联大教师不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把研究心得和成果融入课堂教学,精心组织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而且在教学实践中充满热情甚至激情,如此就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育人成效。

施要威《论西南联大教师群体的精英意识》(《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认为精英意识是西南联大教师群体展现出的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它为西南联大教师群体坚守岗位完成使命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严酷的战争环境和贫乏的物质条件下,西南联大教师群体的精英意识几乎失去了外在的物质基础,对学术价值的深刻体认为其精英意识提供了强有力的内在支撑,并使其进一步彰显。责任担当是西南联大教师群体精英意识的精神内核,在专业领域和公共领域都有充分展现。当代大学教师的精英意识正在不断弱化,有必要通过学术生态优化、考评制度改革、个体积极作为等多层面的努力来唤醒和激发大学教师的精英意识与责任担当。

田源西南联大诗人新诗传播中“颓废”诗学的现代性演绎——以1940年代冯至、杜运燮、郑敏的读者批评为中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22年第2期)认为1940年代西南联大诗人的诗歌读者批评,尝试发掘悲剧生成机制,再现多重灾难面貌。西南联大诗人以好奇心思变更悲剧场景的洞察视点,驱动人间冷暖的痛心凝视,并引发温情脉脉的关爱想象。冯至、杜运燮、郑敏基于悲苦意志批评诗歌,指向脆弱的芸芸众生而潜入灵魂挣扎的焦灼境地,反思了生命形态。西南联大诗人的痛楚是现代社会人类孤苦处境的诗意写照,日积月累,难以愈合,与现代主义视域中的“颓废”诗学契合,读者批评的文献发掘与意义建构,演绎着大后方抗战语境中新诗传播的现代性质素。

李红英《陈列布展中的时代叙事表达——以西南联大博物馆陈列布展为例》(《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认为博物馆不仅是保存历史、记录历史之地,还是一个还原历史境遇,讲述过去,明了当下,并思考未来的时空坐标。文章以西南联大博物馆陈列布展为例,指出西南联大博物馆在制作西南联大历史主题展览的过程中,把西南联大历史放置在百年历史中,做出了完整的时代叙事表达,并在展陈中把实物、场景、艺术、影视、多媒体等展陈方式进行融合运用的同时,妥帖地加以精巧布局和设计,实现了展陈思想的完整表达。基于此文章呼吁博物馆业应形成群体共识,把对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和运用引向深入,在展陈中去引导和增强观众群体的历史自觉。

李瑞芳《吴晗:矢志不渝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8月9日第A04版》)指出吴晗是我国著名的明史研究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一生追求真理、坚守信仰,是一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文章以特殊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唯物史观指导下的治史之路、以笔为枪的民主斗士、共产党信赖的朋友、为繁荣新中国史学倾注力量等四个阶段梳理了吴晗的一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方向明《“笳吹弦诵在春城”——记西南联大时期的袁可嘉》(《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2日第A07版》)通过观看《九零后》而想到了毕业于西南联大的诗人袁可嘉。文章介绍了袁可嘉的个人生平和求学经历,以及在同窗好友眼中的形象和留下的代表作品,把一个鲜活的人物呈现在读者面前。

此外,根据中国知网数据,2022年与西南联大有关的硕士学位论文主要有:

序号

题  名  

作  者

学位授予单位

1

民国时期云南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研究

张佳华

云南师范大学

2

西南联大教育救国实践研究

贾小凡

云南师范大学

3

西南联大爱国主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研究

彭美琼

云南师范大学

4

纪录片《西南联大》模拟汉英交传实践报告

李鑫枝

内蒙古师范大学

5

论《野葫芦引》的知识分子形象

张  铭

辽宁师范大学

6

北京大学“五四”纪念研究(1919—1949)

陈  奇

河南大学

7

西南联大小说中的“浪漫性”研究

王  媛

云南师范大学

8

在“现实”与“抽象”之间——论沈从文四十年代小说两种探索

张琪心

云南师范大学

9

作曲技术理论在大型声乐套曲创作中的应用研究——以《西南联大组歌》四首作品为例

文  义

云南师范大学

10

“文协”昆明分会研究(1938—1949)

兰迷佳

四川师范大学

11

抗战时期昆明私立中学发展的历史考察

宋文龙

云南师范大学

12

西南联大旧体诗创作研究(1937—1946)

王佳慧

辽宁大学

13

《西南联大求学日记》(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

张雯婷

内蒙古师范大学

14

中国近代高等师范院校校长研究(1902—1949)

刘夫杏

华东师范大学

15

峥嵘岁月中的女性图谱——宗璞《野葫芦引》女性人物形象研究

陈莹莹

信阳师范学院

16

梅贻琦的品德修养及对当代大学校长的启示

陶妙思

河北师范大学


二、“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授牌仪式在省科技馆举行

8月22日下午,云南省科协在省科技馆举行“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授牌仪式。今年5月,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七部门命名了140个单位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其中,由云南省科协、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科技厅、云南省国资委、中科院昆明分院、云南省国防科工委联合推荐上报的西南联大旧址及西南联大博物馆等三家教育基地入选。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是展示、宣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各个历史时期中,为科技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个人和团队先进事迹,具备教育功能的示范性场所。西南联大旧址及西南联大博物馆将发挥独特的历史地位和特殊价值,在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掘和利用科学家精神教育资源,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核的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让西南联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地得到传承和弘扬。

三、“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入选教育部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近期,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等八部门关于公布“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名单的通知》(教社科厅﹝2022﹞31号),公布了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包括科学精神,工业文化,美丽中国,抗击疫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党史新中国史教育共7类专题实践教学基地。其中,“一二·一”运动纪念馆被教育部办公厅和国家文物局办公室联合设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专题实践基地”。

西南联大博物馆(西南联大研究所)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项

近期,教育部公布202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立项名单其中,西南联大研究所所长朱俊牵头申报的《中国共产党在西南联大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获准立项。该项目拟从中国共产党在西南联大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背景、理论依据入手,梳理中国共产党在西南联大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基础、主要内容、工作载体等,系统总结其主要成效、历史经验,最后提炼归纳其对当今思想政治工作,尤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借鉴。

五、西南联合研究生院首届新生开学典礼在昆举行

9月1日,西南联合研究生院首届新生开学典礼在昆举行。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云南产业布局,由云南省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依托云南大学组建,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共同参与。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将建设为传承西南联大精神的载体、人才引进的基地、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水平研究平台、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试验田,培养一批传承西南联大精神、有历史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拔尖创新人才,培育重大原创性成果,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云南经济社会发展。

据悉,西南联合研究生院首届招收了300名硕士生、100名博士生。该研究生院遴选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6所高校的20名院士、184名“杰青”和“长江学者”等高水平专家,采用“部属高校+云南高校”结对组成“双导师制”。

六、地质学家刘东生入选《中国现代科学家(九)》纪念邮票

9月7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现代科学家(九)》纪念邮票,本组纪念邮票一套4枚,地质学家刘东生入选其中。

刘东生(1917年11月22日-2008年3月6日),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是中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将获得者,被誉为“黄土之父”。其毕生从事地球科学研究,在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科学研究领域中,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创立了黄土学,带领中国第四纪研究和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跻身于世界领先行列。



本刊地址: 650092昆明市五华区一二一大街298号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研究所

: (0871) 65384689传真: (0871) 65384689

电子信箱: yaoboo262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