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南联大博物馆

研究动态
  首页  >  研究动态  >  联大研究  >  研究动态  >  正文
《西南联大研究动态》(2021年第5期)
发布时间:2022-03-16 14:04:36发布作者:阅读次数:

2021年10至12月,关于西南联大研究更多聚焦于人物及作品,而着力于西南联大办学过程,西南联大精神传承弘扬等研究不是很多。基于此,本期以主题分类综述,以飨读者。

一、人物及作品研究

2021年第四季度关于西南联大时期人物个体及其作品的研究仍是主流,结合时代背景,通过人物及其作品的描述,充分展现了人物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让读者感受大师风采。

刘子健《华罗庚在西南联大》(《文史天地》2021年第9期)结合抗战背景向读者介绍了华罗庚在西南联大度过的八年时光里取得的卓越的学术成果,华罗庚一家跑警报的艰难生活、与闻一多一家“挂布分屋”而居的生活场景,以及华罗庚为国家救亡图存贡献力量的生动事例。文章认为经历血与火历练的华罗庚正是在国家艰难危困中,以坚毅卓绝的意志完成了奠定数学史上的经典著作,在敌机的轰炸声中成为新中国一代数学大师,为后世留下了联大教授巨大的精神财富。

孙健飞《西南联大时期的钱端升》(《群言》2021年第10期)向读者介绍了在抗战期间,钱端升主办编辑《今日评论》,并任四届国民参政会委员,积极宣传抗战,抨击弊政;抗战胜利后钱端升一家生活的艰难以及在民主运动思潮下其思想的转变等情况。

摘录部分原文如下:

钱端升在《今日评论》上发表论文43篇,还有56篇时评,主要聚焦的问题是民族统一、政治制度化、抗战制胜途径、欧洲战局、抗日目的。在《今日评论》第1期,钱端升写了《统一与一致》一文,他认为,中国自19世纪末以来的一切运动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求得独立统一。独立与统一本来不是一件事,但对于中国而言则两者不可分。统一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达到统一的方法必须审慎。

朱自清与钱端升私交甚好,据他的记载,1942年4月10日,他在钱家吃午饭,“钱君对政治和军队之贪婪殊感愤慨,特别对高级军官之奢侈生活愤愤不平”。抗战时期,日本飞机时常空袭昆明,联大许多教授于是居住乡下以避空袭,钱端升与梁思成两家靠近,在昆明龙头村。起初,金岳霖住在梁思成、林徽因家,后期梁家迁往重庆,金岳霖便移居钱家。由于物价飞涨,钱端升微薄的薪水已难以支撑五口之家,“我们的开支够了月头就没有月尾。这时多亏有几个单身汉的朋友慷慨解囊,帮助我们渡过难关”,其中就包括金岳霖始终如一的支援。

1945年11月25日,钱端升与费孝通、伍启元、潘大逵几位教授一起受邀参加联大等高校的反内战时事晚会,在联大图书馆草坪上聚集约6000人,钱端升以《对目前中国政治的认识》为题第一个发表演讲。虽然演讲中当局隔墙鸣枪示警,“钱先生却高高站在讲台上继续讲演,愤怒情绪不断高涨”。

王涛《廖山涛早年的生平经历与学术贡献》(《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21年第6期)以时间为序讲述了廖山涛从衡山到西南联大(1920-1946)、“中央研究院”时期(1947-1950)、负笈美国与归国(1950-1956)等三个时期的经历,以及其在拓扑学特别是动力系统领域的研究中取得的突出学术成就。

廖山涛1920-1997是少数几位具有国际声誉与世界影响的中国数学家之一1986年第三世界科学院将首次颁发的数学奖授予廖山涛以奖励他在球面周期变换和动力学的定性理论两个不同数学领域中所做的基本贡献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数学家获得的首个重要国际奖项廖山涛在微分动力系统领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研究体系相关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7年与二等奖1982年)。数学大师陈省身称赞廖山涛:对微分动力系统有独特的贡献某些方面典范方程组阻碍集等超出西洋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将廖山涛的微分动力体系作为他构建系统科学的基础并特别指出这是中国数学家自己提出的理论曾担任过国际数学联盟主席的帕里斯J.Palis,1940-更是对廖山涛推崇备至他在2002年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开幕式上讲到:中国数学这棵大树是由陈省身华罗庚冯康谷超豪吴文俊和廖山涛以及最近的丘成桐和田刚等人培育和奠基

廖山涛取得如此成就,与其早年在西南联大的经历密不可分。文章介绍了相关内容。

西南联大数学系当时名师云集不仅有姜立夫杨武之江泽涵等重量级元老还有华罗庚陈省身等学术新星其中对廖山涛影响最大的是数学系主任江泽涵江泽涵是最早将拓扑学引入中国的数学家堪称中国拓扑学的第一人1939-1940年江泽涵在数学系组织了拓扑学讨论班参加的教授有陈省身程毓淮刘晋年申又怅助教孙树本研究生王湘浩李盛华本科生廖山涛等人拓扑学主要研究拓扑空间及其连续变化的性质公认比较难学能在本科时就参与如此前沿的讨论班可以想见廖山涛的数学水平

汪云霞《论罗伯特·白英的闻一多书写》(《江汉论坛》2021年第11期)认为罗伯特·白英旅华期间与中国知识阶层,特别是西南联大师生交往密切。在其跨文化叙事中,闻一多是“伟大的学者”、“最受欢迎的教授”、“觉醒的中国”的探索者。文章指出白英通过一系列鲜活的历史场景与细节叙述,建构了具体而丰富的闻一多形象,并从他者视角出发来理解、反思和评估以闻一多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传承文化、教育民众和唤醒国民等方面的重要贡献与地位。在1940年代的战争背景中,白英与闻一多的交往搭建了一座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她不仅显示了两个独特个体之间的情感相通和心灵契合,而且折射出东西方文化间的理解与对话。在闻一多其人其诗,乃至中国现代诗人诗作的海外传播过程中,白英的跨文化叙事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摘录部分原文如下:

白英称闻一多为“他的时代最伟大的学者”,这个充满强烈个人情感色彩的评价在《觉醒的中国》和《中国日记》中多次出现。当白英与闻一多参加联大教授会议时,他称闻一多是所有人中“最伟大的一位”;闻一多生病时,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我知道没有任何人像他那样堪称中国文化的完美典范”,“我无法想象,当最好的学者在寒冷中凋零时,中国还值得我生活”;闻一多遇害后,他悲伤悼念:“他是我在中国遇见的最伟大的人”、他的死是“中国最大的损失”。

白英虽非课堂亲历者,而只是教室外的旁观者,但这样的旁观者视角自有其妙处,正所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白英作为教室外的观察者,不仅可以感受教师的风采,还可以目睹学生“旁听”的热情。身为闻一多的同事,看到他上课如此受欢迎的场面,由此“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开始自我反思。白英的这种旁观和对比视角,较之于学生的亲历视角有着不一样的感染力。虽只寥寥几笔,闻一多“最受欢迎教授”的形象似乎呼之欲出。

白英日记对闻一多进行了传记式的诗性评价。经由闻一多的生病,白英忍不住浮想联翩,对其过往岁月和人生历程进行了综合性回顾,以简笔画的方式勾勒出闻一多作为诗人和学者的传记形象。他说:“我不知道这所大学还有谁能表现出如此大的权威。有时,他的嗓音变得激昂,愤怒,冷漠的微笑令人不寒而栗,他将平静地叙说这个国家的腐败和面对腐败学生应该承担的责任。他认为人们是单纯的火焰,而他是我所知晓的最纯洁的人,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那些他在芝加哥学习绘画,半饥不饱的年月,那些内战的年月里,他说当他看到燃烧的村庄、死去的农民,但知道自己无力帮助他们时,他变得焦灼不安。那些他参加诗歌变革运动的年月里,还有那些他决定以现代的学术方法重新诠释中国古代经典的年月里。那些他钻研周代青铜器、早期碑文的年月里,他看到了早期中国、更好中国旺盛生命力的古老证据,他被它们深深打动,并且努力地想要理解这种冲动,一种将它们敞亮的冲动。那些苦难和近于饥馑的年月,为了一点额外的生活补贴,他深夜刻章、并在中学兼课,他常常表现出王子般的高贵与平静。”

白英日记不仅展现了战争年代里一个重要的历史性夜晚,也展现了一位忧国忧民的民主战士闻一多的形象。这个夜晚的每一个场景都是严肃的,意味深长的。例如,会议进行中, “灯光突然亮了,大家眨着眼。很奇怪地,看到教授们贫穷的脸上被电灯光耗尽了颜色。在烛光摇曳中,他们看起来好多了,脸上显出红晕,而在电灯光中,五年流亡生涯的寒酸与褴褛尽显眼前”。会议结束后,“我们三三两两离开,返回各自住处,硕鼠穿街,吱吱作响, 湖边一片空寂,不见情侣,连象鼻子也不见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已经三年了”。这个夜晚的闻一多也是严肃的,满含着对祖国与未来的深情与期待。他的头发、胡须,他的每一个手势、 每一个表情,都熠熠生辉,与这个忽明忽暗的夜晚相契合,共同营造出一个具有史诗色彩的 “严肃的时辰”。白英用它极具感染力的笔触,道出了以闻一多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所历经的流亡与苦难,在苦难中的坚守与抗争。在白英看来,这份“觉醒的中国”的民主刊物的诞生,凝结着闻一多等人的力量与希望,催生着中国的觉醒。

高原、曲田等《杨振宁:清华园里的“大先生”》(《新清华》2021年9月30日第004版)描写了杨振宁在清华园里度过童年,直到重归清华的成长历程。

摘录部分原文如下:

“教过我大一国文的老师有朱自清先生、闻一多先生、罗常培先生、王力先生等很多人……大一物理是跟赵忠尧先生念的,大二电磁学是跟吴有训先生念的,大二力学则是跟周培源先生念的。”杨振宁日后回忆时如数家珍。

西南联大物理系规模不大,却俊彦云集、巨擘济济,被誉为“最接近国际水平、最有望启渥未来大师的摇篮”,系里的吴有训、赵忠尧都曾做出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吴大猷和王竹溪分别指导了杨振宁的学士、硕士论文,并引导他进入了对称性分析和统计力学两大研究领域,这也是 20 世纪后半叶物理学发展的重要支柱与前沿。杨振宁在后来的回忆中说自己很幸运,在这里及早地进入了这两个领域。

在西南联大,杨振宁的学术视野迅速拓展并为日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时在西南联大本科生所学到的东西及后来两年硕士生所学到的东西,比起同时美国最好的大学,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杨振宁说。

山河飘摇的战乱年代,西南联大师生心中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父亲杨武之对杨振宁的学术发展一直影响颇大。杨武之出生在清朝末期,是第一批接受中国现代教育的大学生,历经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期严重的民族社会危机,将民族振兴视为己任。1928 ,在芝加哥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杨武之将全部精力投入教书育人。父亲就像一个窗口,让杨振宁在幼小的年龄就接触到了更广大的世界,他的家国情怀也深刻地影响了杨振宁的一生。

牛芸《整体微分几何之父:步入清华 选择几何》(《新清华》2021年10月15日第006版)以时间为序描述了陈省身的清华求学经历和西南联大任教时光,以及陈省身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被称为“整体微分几何之父”。

摘录部分原文如下:

在西南联大的六年,陈省身写了十多篇论文,范围广泛。1938 ,陈省身的论文“关于投影正规坐标”,由美国数学家维布伦推荐在美国著名期刊《数学纪事》(Annals of Mathematics)发表,这是他第一次在美国期刊上发表论文。1942 ,他接连在《数学纪事》上发表了两篇论文。其中“关于克莱因空间的积分几何”一文,是几年来关于微分几何研究的总结,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陈省身描述道:“我当时在国内跻列群贤中,被看作数得上的数学家,即在国际,亦渐为若干人所知。但对于工作成就,衷心深感不满,不愿从此默默下去。

在西南联大期间,他为讨论班讲授的课程有:“高等几何”“微分几何”“微分方程”“黎曼几何”等。这些涉及当时科学前沿的课程,不仅有数学系学生选学,还有物理系学生,比如杨振宁也曾选过陈省身的“微分几何”等课程。他在西南联大的学生很多,其中有严志达、王宪钟、吴光磊、王浩、钟开莱等后来成名的数学家。

二、西南联大办学研究

本季度关于西南联大在昆八年的办学过程研究主要体现在教师文化性格探索、文学基因延续两方面,此类文章深入挖掘了西南联大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具有较强的理论架构和现实意义。

林静雅《西南联大青年教师的文化性格及其形塑环境》(《教育教学论坛》2021年第42期)认为青年教师是大学教师队伍的重要后备力量,其精神面貌和发展状态能够反映一个时期大学教师队伍的发展趋势。文章从西南联大青年教师的视角,指出青年教师群体无论是在学术品格,还是在师德风范上,都展现出了独特的文化性格,成为我国现代大学教师发展的理想模型。

作为一个整体,联大青年教师虽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各异,但年少时大多曾在国内完成了基本的儒学教育,成年才后赴美德英接受高等教育在梅贻琦的带领下,他们对联大的教学科研学术管理制度构建校园文化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初步构建了中国现代大学制度联大的青年教师在实践梅贻琦提出的中国大学理想的同时,也通过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影响和塑造了以爱国自由民主独立刚毅坚卓等为核心的联大精神可以说联大的青年教师参与和塑造了联大精神,联大精神在联大青年教师身上有最具体而鲜活的体现,后者汇聚为了联大青年教师独特的文化性格。

这种文化性格集中表现为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在冲突中寻找平衡的自由乐观精神以及以文会友的合作意识。而究其原因,正源于联大特定的时空背景三校青年教师群体之间的“通家”之好,校内的民主管理和宽松的社会环境。对照当下,文章认为新时期加强我国大学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有必要重视青年教师群体文化性格的养成,有必要为青年教师发展构建良好的职业生态,促进学术团体内部的交流合作,建设有利于民主管理的制度环境,推动大学与外部社会环境的积极交流。

 

三、西南联大精神传承弘扬研究

何润《西南联大学生社团的爱国主义教育及其启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年第21期)指出利用高校学生社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抓好青年一代教育培养的时代要求,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必然,文章分析了西南联大学生社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总结了西南联大学生社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特点,并认为西南联大时期学生社团的一些做法对当前新时代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即注重通过“四史”学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借助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激发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注重在社团活动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摘录部分原文如下:

联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从五四运动中继承下来的,这在 1944 和 1945 年联大举办的五四运动纪念周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联大剧团排演的话剧《祖国》宣扬抗日救国,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大多数观众的内心,教育意义深刻。而后联大剧团在昆明演出的《黑字二十八》《原野》两部抗战话剧规模更

加宏大。在这次大规模的演出活动后,联大剧团又演出了同样以抗日救国为内容的大型剧目《夜未央》,同样获得了成功。在联大剧团与社会爱国剧团的联合努力下,云南抗日救国的进步戏剧运动走向了高潮,对云南民众觉醒抗战意识,乃至此后的全民抗战作出了突出贡献。

学生运动是联大学生高涨的爱国热情的集中体现。联大开展的学生运动中,最为著名的分别是 1942 年的“倒孔”运动和 1945 年 12 月 1 日的“一二·一”运动。它们都集中体现出了联大学生心系国家安危、争取民主自由的爱国主义精神。

郑欣怡、李红英《试论西南联大历史文化教育与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整合》(《少先队研究》2021年第4期)从少年儿童培养教育出发,认为西南联大历史文化对于开展少先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即西南联大的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是少先队员信仰萌芽的根基;西南联大的杰出人物为少先队员坚定理想信念树立了榜样;西南联大党组织的历史为少先队员政治启蒙提供精神引领。当前,结合党史教育,西南联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紧密合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教育活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摘录部分原文如下:

为更好地传承革命精神,西南联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云南省多所学校联合开展少先队仪式教育,让少先队员们来到西南联大旧址举行少先队入队仪式。在“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前,新队员们聆听烈士的感人事迹,他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佩戴上了期盼已久的红领巾,齐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并在烈士墓前庄严宣誓。入队仪式结束后,少先队员们将红

领巾系在四烈士墓前祭奠英烈。在烈士墓前举行少先队入队仪式,以庄严而神圣的集体氛围感染少先队员的心灵,极具感染力,对增进少先队员对组织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提升他们对少先队员这个身份的使命感、责任感,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021年4月,昆明市官渡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培训基地与西南联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合作,让少先队辅导员学习西南联大历史,参观西南联大旧址,聆听联大故事和学习联大精神,让少先队辅导员以后能更好地依托西南联大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少先队活动。不少学校少先队也积极依托西南联大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研学活动,比如让低学段的少先队员绘画制作西

南联大手抄报,让高年级的少先队员了解学习西南联大文化,在西南联大博物馆内担任小小讲解员,加深他们对联大精神的感悟。  

宋思妮《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精神的启示》(《创造》2021年第10期)认为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精神拥有丰富的内涵,表现为“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的家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担当、“君子固穷,不屈不挠”的忠贞节操。而这些也给予了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深刻的启示,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在传承和弘扬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精神过程中要做到厚植家国情怀、坚守初心使命;听从党的号召,不畏艰难险阻;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担当作为;树牢公仆意识,矢志敬业奉献。

摘录部分原文如下: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联大师生自觉凝聚起抗战救国的情感,新时代新阶段的党员、干部应该将这份情感投入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厚植“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的家国情怀,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入群众,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考题。西南联大所身处的时代,救国是考题,而新时代新阶段,强国是考题。面对大众的嗟伤,面对国土的沦丧,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响应时代的号召,不惜颠沛流离也要保存中华文明的火种,用可歌可泣的教育救国行动书写了属于那个时代满意的答卷。进入新时代新阶段,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局势更加复杂严峻,面临的任务和目标也发生了变化。……新时代新阶段的广大党员、干部要听从党的召唤,不畏艰难险阻,把责任扛在肩上,用实际行动填写人民满意的答卷。

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西南联大的教授们忠于祖国和人民,面对日寇的拉拢和胁迫,表 现出坚贞不屈的凛然风骨和宁折不弯的傲然气节。联大许多教授扎根云南这个偏远省份,潜 心从事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为促进祖国的民族团结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民族地区的好干部要做到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定、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 。”


本刊地址: 650092昆明市五华区一二一大街298号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研究所

 话: (0871) 65384689传真: (0871) 65384689

电子信箱: yaoboo262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