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南联大博物馆

新闻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有一种青春,叫西南联大
发布时间:2023-05-23 11:32:38发布作者:阅读次数: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西南联大复原教室中,我校青年学生深情献唱《西南联合大学校歌》。在歌声中,现场观众与《战火中的青春》主创团队一同回顾了那段抗战中的联大记忆。

C1A07

“教育香火不能断,要永续永存。”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在民族危亡之际,一群手无寸铁的师生擎起了科学救国的大旗,他们南迁成立西南联大,保住高等教育的薪火。

5月23日,由云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中译出版社主办,西南联大博物馆、云南师范大学团委承办的“刚毅坚卓,不负青春”——《战火中的青春》电视剧同名原著分享会(昆明站)在我校西南联大旧址举行。

活动由《战火中的青春》编剧周宇,电视剧总顾问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西南联大研究所所长李红英主讲。他们围绕《战火中的青春》的幕后故事,以及联大精神的传承弘扬等开展了交流与分享。

BC5B2

以青年学子视角追溯联大故事

有一种青春叫做西南联大。在80多年前于民族危亡之中,一群正值青春、内心丰富的青年在西南联大开启了他们上下求索的征程,西南联大承载了联大学子永远的青春与理想。时光回溯,当青春遭遇战火硝烟,面对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青年该如何选择?剧中的一群青年学子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一个人有两条命,一条是生命,一条是使命。“我们接到西南联大的主题时心中满怀敬畏,了解到很多关于联大的作品都是以大师的角度切入,我们就想到了另一个方向,以青年学子为故事的切入点,从青年人的视角来讲述这个关于‘青春与战火’的故事。”周宇讲述道。

7367D

他们是青年学子,更是这场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以青年学子的视角叙述联大故事、用电视剧的方式追溯联大历史,让西南联大的抗战故事融入青年人的现实生活。这种平易近人的创作方式让“青春与战火”更贴近于现代青年人的时代节奏,也让年轻人感受到属于西南联大前辈们“择一事,终一生”的自强不息精神,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他们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奉献品质。

西南联大故事涉及面较广、历史内容丰富,以青年人的角度来书就历史成为了周宇团队创作的主题。他们思考,如何用静态文字触摸时代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何才能创作出更符合时代主题的作品?连续剧的呈现让他们的创作变得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这种作品表达方式也让西南联大教育救国故事叙述得更加鲜活。

潜心打磨剧作,双维度铺陈联大底色

《战火中的青春》剧本创作期间,主创团队历时四个月辗转北京、无锡、梧州、上海、云南等拍摄地达1000多个,为了最大程度还原西南联大历史,编剧与导演团队在创作过程中参阅了大量史料,多次到西南联大博物馆参访,不断对剧本进行优化。

主创团队以人物形象呈现剧情线索。在叙事过程中,将青年学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相结合,铺陈具备西南联大底色的宏大叙事逻辑,力图全方位真实再现时代风貌与西南联大师生的求索精神与爱国情怀。

“历史本身对我们来讲,不仅仅只是一个故事的讲述,或者是一段国家、民族记忆的记载。历史如不为时代所理解,就失去了其自身价值。”据李红英介绍,《战火中的青春》剧本在创作过程中,通过两个维度的隐性线索体现西南联合大学的时代底色、历史意义。

抗战期间,国家罹难,外敌入侵,面临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南迁昆明,将文化抗战使命融入教学过程中,不仅保留了中华民族文化命脉,同时也思考了祖国西南边陲的落后现状与国家民族发展境遇问题,对如何建设新云南也给出了自身思考。

《战火中的青春》在叙事时,体现了西南联大在办学的过程中,对云南社会经济、文化教育起到积极作用,推动了地方人才的培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知识分子始终坚守家国一体的信仰,成为促进云南发展历程的重要一份子。

在日寇入侵北平时,程嘉树受到强烈的冲击,被北大和清华的同学、教授及优秀共产党员影响,毅然决然走上跟着党创建新中国、为国家作出贡献的道路,最后成为“两弹一星”元勋。而林华珺剧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留在云南玉溪,扎根基础教育,代表历史上的知识分子承担起建设新云南的重任。

《战火中的青春》编剧周宇在写作过程中,注重群像描写,关注与突显了一批默默无闻的知识分子。这群知识分子受到时代的洗礼,在个体价值观念方面有了深层次的成长,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连接,扎扎实实立足于自己的工作岗位。

《战火中的青春》有故事、有人物及一些细节方面的叙述,主创团队用一种鲜活的表现方式呈现出了西南联大的创作历史。“关于西南联大的相关作品,内容丰富且庞杂,涉及内容不仅是联大的历史,同时也是当代中国前进历程中的缩影,看西南联大的历史实际上也可以看出今天中国是怎么走过来的,西南联大在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及国防层面都有一些完整的纪录。”李红英说。

虚实结合,拓宽创作空间

《战火中的青春》剧本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始终保持对历史的敬畏,坚持严谨的创作态度。

“在进行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时,会遇到一些授权方面的问题,这是我们创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难点。”周宇介绍道。在创作剧本时,主创团队做到虚实结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始终严谨对待西南联大整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将不负责的创作方式排除在外。

据周宇介绍,剧中年轻人物如程嘉树、林华珺、叶润名等基本上是虚构的,而在塑造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冯友兰等大师的形象时,主创团队均翻阅了大量资料,能在史料上找到真实出处。

“80多年前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北平、天津等地陷于危难境地,若文化留存则我中华民族不死。正如英勇战士在前线浴血奋战,西南联合大学的师生们在另一个战场挽救中华民族文脉于危难之中,这是我们百年来最为优秀的艺术,它存在于国人的血脉之中,我和我的团队都是这段历史文化的传播者,对历史的态度是有温度的并心存敬意的。”《战火中的青春》导演王鹏介绍到。

让历史鲜活于当下

清俊的笔迹承载着坚定的信仰,在斑驳的纸上静静流淌,黑白的相片记录着西南联大先辈们坚毅的面庞,在相框中凝聚成永恒。在西南联大博物馆中,曾经的民族记忆庄重地陈列着。

“5月18日恰好是国际博物馆日,所以想借着这个契机向您请教一下,西南联大博物馆在《战火中的青春》拍摄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又应该怎么运用好博物馆中的文化资源呢?”

“把西南联大的故事制作成电视剧其实是一个新颖的尝试。” 面对观众提出的问题,李红英拿起话筒娓娓道来,“剧组的主创团队为了更严谨地讲述故事多次探访,联大博物馆也给予了很多史料支持。”

AE18C

相比于纪录片和电影,电视剧以更长的篇幅讲述更完整的故事。连绵战火让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和讲述者。从宏观下沉到微观,电视剧的篇幅更能细致完整地呈现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观众也会有更长的时间去陪伴主角的成长。

“只有能在当下发挥作用的历史才是鲜活的。”李红英说道。西南联大博物馆中记录着许多值得铭记的珍贵记忆,承载着西南联大先辈的文人风骨和民族气节,但如果它们仅仅是作为文物留存在博物馆,对当下的影响是有限的。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与美好生活”,这也印证了博物馆不只应承担“记录者”的角色,现如今,它更应该承担“输出者”的角色,以

更加多元的形式、更丰富的故事呼吁更多人参与到民族记忆的共同讲述中。李红英说:“我觉得,未来的博物馆也许是数字化的。”博物馆应该结合更多的表达形式让历史以更鲜活的方式参与到当下的生活。

《战火中的青春》中有一句台词说“人有两条命”,这句话说到博物馆上也是行得通的:博物馆也有两条命,一条是过去,一条是将来。像一个驿站,博物馆伫立在当下,承载着过去与现在的民族之记忆,承载着时间这头与那头的民族之精神。

C1A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