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滇八年,德高望重的教授与莘莘学子投笔从戎,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了学子从军的壮丽篇章。


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存在仅只是昙花一现,然而他却为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在昔日联大的校园内,矗立着一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的阴面,刻有西南联大抗战以来从军学生提名,上面书录了832名联大从军学生的名字。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位热血青年,每一个名字都是一颗报国之心。

“前五个都是我们同班同学,牺牲了的摆在第一, 后面的都是我们同学,有的死了,也有还在的。”

许渊冲的名字也镌刻在碑上。他是西南联大38级外文系的学生,1941年,他响应号召参军,到美国志愿空军担任英文翻译。

“有一次,他翻译的一份情报,上面就写道:说是有一艘日军的军舰在海防,越南的海防靠岸,一批日军登陆。再一个,就是有一批日军的飞机进驻越南的河内。他们通过研究和判断,说第二天日军估计会来轰炸昆明,所以他直接就去把这个情报给了陈纳德。陈纳德马上就在沙盘上排兵布阵,调整了飞虎队的部署。所以第二天日军一来,飞虎队的飞机马上升空。”





“我都亲眼看见过在滇池上空的空战,那个好看啊。 一架打低空飞,呜~~上去,一架打下来,后面冒出黑烟,掉在滇池里。”


在联大八年历史上,曾掀起过三次从军热潮。第一次出现在抗战初期,一些同学投笔从戎,投身前线;第二次出现于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为协助中国空军美国志愿航空大队,部分外文系同学参加征调,担任英文翻译。第三次是为配合1943年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70多年过去了,曾经的热血青年现在早已是耄耋之年。然而联大从军的经历却是他们人生中最引以为豪的一段记忆。

“打仗是要死人的,谁知道枪子弹往哪儿冲,当时不考虑这些,只想不当亡国奴。当时在联大里面也掀起了一股浪潮,大家都爱国嘛。我记得大概是将近10个人,我们中学同学都报名参军了。”




经过短暂的集训,1945年1月,22岁的黄德昌和其他两百多名联大学生一起被编入炮兵第207师,乘飞机去到印度雷多,最终在蓝姆伽开始了汽车驾驶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