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大入滇,不仅为抗战大后方的云南带来了清新的学术氛围,更让自由民主之新风从云岭高原吹向全国各地。联大师生用手中的纸笔和血泪的呼号声援抗战,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筑起一座坚不可摧的民主堡垒。


汇集三校精华的西南联大,有着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在原联大校门的东侧,有一面围墙,本是用来粘贴各种启事、海报的,后来师生们在上面粘贴壁报发表学术观点,宣传抗战时事,针砭时弊、展开论辩,逐渐被称为了民主墙。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西南联大学生 彭珮云:
“当时(西南)联大可以说满墙都是数不清的壁报,学校也有很多讲演,很多革命的歌声,学校可以说是一片民主自由的新天地”。
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数量众多的社团和壁报,不仅成为了言论自由的中心,更是以中共地下党为代表的民主进步力量揭露反动势力的重要舆论战场。

1941年1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并同时在国统区加强白色恐怖、镇压抗日民主运动。
西南联大从长沙临时大学开始就建立了中共地下组织,到昆明之后,党的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到1940年3月,联大共有党员83人,约占了云南全省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一,也是当时云南人数最多、最集中、力量最强的地下党组织,直接受中共中央南方局和云南省党的工作委员会领导。

皖南事变后,根据中共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方针和有关指示,省工委立即开始有计划的把昆明比较暴露的党员骨干疏散到了云南各地。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 抗战史研究专家 吴宝璋:
“这些党员他干什么,他主要做的事情就是团结同学、团结广大群众。另外呢,经常组织一些宣传队,到昆明附近,比如龙头街等等地方发表演讲。现在全国抗战的形势是什么?我们又取得了什么大捷?我们为什么要抗战?抗战为什么一定会胜利?就从这些最基本的情况讲起。因为有了这些宣传,所以后来云南省政府征兵集训、送到前线就得到了保证。它直接和抗日战争息息相关”。


从大街小巷到乡镇农村,抗日救亡的话剧歌曲到处演出传唱。民主墙又热闹了起来,最多的时候曾经一天有30份壁报展示在师生们眼前。

西南联大学生 西南联大云南校友会会长 周锦荪:
“我们的地下读书小组又恢复了,在这里面就接触到很多进步的同学 有一个叫李晓的(李曦沐),我们一起学习,他很严肃。他说,我每天晚上我都要问自己是不是有革命斗争的意志 。我要问自己,假如你被捕了,怎么办? 假如你到了刑场,怎么样?我都要坚定自己的意志,准备迎接一切的考验。他讲这段话对我震动很大”。


周老所说的李晓,正是当年著名的《国是宣言》起草人之一的李曦沐。
同学们,沉默是逃避责任,散漫不能产生力量。在这祖国千钧一发的关头,让我们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向胜利和民主进军罢!(《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全体学生对国是的意见》)

《国是宣言》起草者 西南联大学生 李曦沐:
“起草的当时,青年那种义愤很厉害,内容全是当时党提出的一些政治要求。《国是宣言》是同学们给它取的名,它的全文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全体同学对国是的意见》。国家这个前途命运,以什么为是,什么为非,怎么样才算对,叫国是”。

云南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 抗战史研究专家 谢本书:
“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昆明来讲民主空气是比较浓厚的。反内战,真民主,这和我们共产党的主张是一致的,这就为共产党的发展和共产党争取人民群众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