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南联大博物馆

新闻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烽火云南:不得了和了不得的西南联大
发布时间:2015-08-06 09:49:23发布作者:zhumu阅读次数:

 仰望昆明的星空,总是繁星闪烁,熠熠生辉,即使是70多年前的硝烟岁月,也仍是如此。陈寅恪、叶企孙、朱自清、钱钟书、华罗庚、闻一多、吴大猷、胡适、吴晗、朱光亚、邓稼先,哪一位不是学界泰斗、一代宗师,而在西南联大的历史上,这样响当当的名字不胜枚举。联大在滇八年,人才济济、群星闪烁,照亮了云南乃至中国的学术天空。有人这样评价西南联大,在风雨飘摇的战争岁月,联大师生经历了不得了的艰难岁月,但却取得了了不得的丰功伟业。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不得了和了不得的西南联大。

记者 普歆雁

 “在云南师范大学的校园里,还保留着当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一间教室,它基本上保持了当年的原貌,但是我们看这些窗户,当年是没有玻璃的,我们再抬头看,现在是瓦顶,而当年最开始的时候只是简单的铁皮顶。一到刮风下雨,那真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而联大的师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联大初到昆明,教室、宿舍全靠东拼西凑,租赁解决。理学院在昆明西,工学院在昆明东,文、法两个学院则远赴蒙自设立分校。后来,在云南省政府的支持下,联大终于购买了昆明城西北三分寺附近的荒地用于修建新校舍,也就是今日云南师范大学的校址,但由于局势混乱,经费短缺,纵然有梁思成、林徽因这样的建筑大师做顾问,新建的校舍依然简陋无比。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 抗战史研究专家 谢本书

 “除了图书馆是两层楼的房子以外,其他的房子、教室、宿舍全是平房 ,而且一下雨全是湿的。很多房子是铁皮屋顶,一下雨就咚咚响,大家睡觉都不得安宁。后来生活困难,连铁皮都不能用了,把铁皮取下来换了钱。”

 由于联大师生多数来自战区,已经断绝了经济来源,随着物价飞涨,教师的月薪和学生的贷金已远远不能糊口,于是油漆匠、电灯匠、广告员、报馆编辑、卖报郎等等这些活计几乎都被联大的学生包圆了;闻一多先生被迫挂起招牌,代人刻章贴补家用,清华校长、联大常委梅贻琦的夫人不得不亲手制作米糕,到城里的冠生园寄卖。

 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话,说昆明有多大,西南联大就有多大,指的是抗战时期,为了躲避日机的轰炸,联大的教授们大都散居在昆明的城郊农村。这幢位于陈家营的小院就曾是闻一多和华罗庚的故居。这里本来只住着闻一多先生一家人,当得知华罗庚一家无处可去,闻先生便邀请华家与他家住在一起,中间用布帘子隔开。布东考古布西算,专业不同心同仇华先生的这句诗说的就是这段艰难的生活。

 跑警报、谋生计、做学问,残酷的战争岁月里,联大师生始终安贫乐道,坚持着弦歌不辍的使命。据不完全统计,联大八年共开课1600门以上,培养学生8000人。

 时至今日,在我国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8位是联大校友;2000年以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25位获奖科学家中,4位是联大学生;新中国成立后的两院院士中,联大校友有172人,其中联大学生有90人。

 曾经的清华大学校长、西南联大常委之一的梅贻琦说过这样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有人说,西南联大是中国曾经,且迄今为止唯一拥有的一所世界一流大学,此言并不为过。因为西南联大克服了不得了的艰苦条件取得了了不得的学术成就,这是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都没有做到的。


云南西南联大校友会会长 周锦荪

 “联大是一块很大的磁铁,可以吸引很多优秀的学生到联大来。它首先是教学质量,第二就是联大是民主办学。科学、民主、团结加上校训刚毅艰卓,这十个字是可以把联大精神比较好的概括。”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 抗战史研究专家 吴宝璋

 “中兴业,须人杰,这是最重要的。我们现在正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须人杰,需要杰出的人才,培养千千万万一流的人才,这是当年联大办学的宗旨,今天我们也应该如此。”

 

云南台 于瀛 普歆雁 胡睿 王培 秦伟 报道

编辑 李果蓓

(转自云视新闻: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MjE0MzM3MA==&mid=208078914&idx=2&sn=a98f9577f187dd807cbd311a372bba98&scene=5#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