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南联大博物馆

新闻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烽火云南:联大入滇 保住中华教育之命脉
发布时间:2015-08-06 09:24:11发布作者:zhumu阅读次数:

 从七七事变爆发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八年时间里,先后有十余所高等院校从内陆或沿海迁入云南。在这当中,入滇时间最早、留滇时间最长的正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八年时间里,联大师生与云南军民休戚与共,以不屈之壮志,共赴最后之胜利。

 每年的五、六月间,云南师范大学都会举办校园合唱比赛,其中,《西南联大校歌》是每支参赛队必唱的曲目。

现场合唱: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1937年7月7号,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天津相继沦陷。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与文化之命脉,北大、清华、南开三所著名高校迁往湖南长沙,合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不到半年的时间,日寇攻陷南京,武汉危亡,长沙震动。临时大学被迫西迁昆明。

 193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师生分三路入滇:一路沿粤汉铁路到广州、香港,乘船至越南海防,转由滇越铁路来到昆明;一路沿湘桂公路经桂林、柳州到南宁,再经越南辗转昆明;第三路则由身体素质较好的两百五十多名师生组成湘黔滇旅行团,徒步横跨三个省进入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 抗战史研究专家 吴宝璋

 “长沙临大搬迁到云南时,主要的那一路人马,大概有800人,主要是女同学,教职工家属在海防登陆以后,就要乘坐滇越铁路的火车, 火车到了河口,就要过关, 这些行李、仪器很多,龙云就下了一个命令,就说免检,这件事在当时来说,影响很大。它第一,我对你西南联大是信任的,过关,你不会有什么违禁的东西,另一个,在迁移的过程中,已经是旅途劳顿、简化,这也体现了一种关怀。”

 长沙临时大学师生到昆后,奉教育部令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当时家国飘摇之际,联大师生得到了云南军民无微不至的照顾。抗战开始之前,云南的粮食生产已经捉襟见肘,每两三年就要从越南进口大米以弥补不足;抗战开始后,除了要装备出省抗战的滇军,还一下子要养活数十万涌入的人流,粮食供应非常紧张。联大师生入滇后,富滇新银行行长缪云台亲自去到越南,花巨资购买了一万吨大米,并采用配售公米的方式来稳定市场米价。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 抗战史研究专家 吴宝璋

 

“龙云专门照顾西南联大的师生员工,我都给你保证供应公米(平价米),当时联大的师生员工全部加在一起7千多人都享用公米,龙云他很重视,时时、事事、处处,能够给予帮助的,给予支持的,我都做到。”

 这是1940年龙云下令由富滇新银行拨款五万元救济学生的手谕,同年,龙云还拿出钱设立了龙氏奖学金,帮助大部分学生渡过难关,完成学业。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 抗战史研究专家 吴宝璋:

 “龙云他对大学、对高校的知识分子,是非常尊重的,同时他也看到这些学校来到云南后,将对云南的教育带来极大的推动。过去,我们云南的子弟要考到外面的学校很不容易,当时的教学质量本身要相对落后一些,现在,这几个大学到云南来了,送教上门来了,就有了便利的条件。”

 1938年8月,根据当时云南省当局的请求,为解决云南师资的问题,联大在原来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和法商学院的基础上增设了师范学院。这也正是今天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 抗战史研究专家 吴宝璋:

 “中等教育前所未有空前的发展!为什么呢?联大的很多学生,他打工、兼差,若干人相约在一起,就办一个私立的中学。江西籍的学生就办了一个天祥中学、东北来的同学就办了一个长城中学,一时间,几十所中学,这个不得了,过去从来没有。”

 西南联大自1938年5月4日正式上课,直至联大结束,联大在昆明整整八年时间。这八年,是联大师生秉承刚毅坚卓之校训,英才辈出的八年;这八年,也是联大八百学子投笔从戎,血洒疆场的八年;这八年,更是西南联大继承三校光荣传统,将昆明筑成中国民主堡垒的八年。

云南台 于瀛 普歆雁 胡睿 王培 秦伟 报道

编辑 牛峰

(转自云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