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日报2013年5月6日讯 为纪念西南联大在昆明建校正式开课75周年,市政协举行系列活动。近日,市政协主席田云翔率领由部分政协委员、文史专家顾问及有关人士组成的视察组视察了西南联大旧址和龙头街片区抗战时期名人故居。视察组指出,要保护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擦亮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牌子。
抗日战争期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南迁昆明,联合组办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期间,西南联大坚持教学与科研的正常开展,培养出了李政道、杨振宁、邓稼先等无数扬名中外的专家学者和优秀人才,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给昆明留下了一段珍贵记忆和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抗战时期,为躲避敌机空袭,南迁到昆明的9所顶尖学术机构和35位院士搬到昆明城郊龙泉坝子的龙头村、司家营等处,其中包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北平研究院的物理、化学和史学研究所等以及傅斯年、冯友兰等众多知名学者。因此,龙头街成为众多国内顶尖学术机构、学术泰斗寻根的重要源地,也成为昆明作为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遗存地之一的历史见证。
视察组一行实地视察了西南联大纪念馆和龙头街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闻一多、朱自清故居,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目前,盘龙区正在规划建设龙泉古镇,而这些抗战时期的名人故居和学术文化旧址已被规划在内,成为片区的主要轴线之一,开发中将尽量原址保护,维持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实现历史建筑的可持续利用。
视察中,田云翔仔细询问了西南联大旧址、名人故居的保护现状。他说,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仅拥有高楼大厦无法体现一个城市的精神和内涵,这些名人故居和学术文化旧址是昆明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既可以提供深远丰厚的历史记忆,又可以发挥良好的社会作用,为城市发展提供文化动力。目前,昆明正在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挖掘抗战历史、西南联大精神,就是挖掘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优势。因此,要认真研究西南联大留给昆明的精神财富,重视名人故居和学术文化旧址在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加强保护、利用和开发,更好地擦亮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牌子。
市政协副主席汪叶菊参加视察。
(转自:昆明日报2013年5月6日A02版,http://daily.clzg.cn/html/2013-05/06/content_3471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