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南联大博物馆

新闻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西南联大精神扎根云南高校文化迸发新生命力
发布时间:2012-03-19 11:20:42发布作者:tiefaxian阅读次数:

    中广网昆明3月15日消息(记者李健飞)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上的不朽丰碑,“西南联大”已经成为国人心中的文化情节和珍贵记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近年来,西南联大精神已经云南高校特色文化和品牌打造中落地扎根,在新的历史时期迸发新的生命力。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系列活动(摄影-角勇)

    如今,在以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为前身的云南师范大学,全校师生对于从1938年到1945年抗日烽火中,北大、清华、南开南迁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那段历史如数家珍。3月15日上午,师大学生刘晶在联大博物馆为参观者做了义务讲解,她声情并茂的解说赢得了参观者的称赞。而据她介绍,在学校像她这样的志愿讲解员还有上百名。南联大博物馆老师杨颖说:“这是唯一的一个坐落在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依托西南联大资源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单有学生来,各行各业的人都会来这里缅怀”据悉,2005年,坐落于云南师范大学的“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及四烈士墓被已经选定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2006年,这里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又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传承和弘扬西南联大精神,云南师范大学把相关的研究融入到学校的日常教学中,在本科教育中开了西南联大研究和精神的选修课,在研究生教育中开设了西南联大研究的方向。杨颖说:“关于西南联大的本科公共课程每学期都有80多人选修,今年据我所知有100多人选修,我们这还有一个西南联大研究所”

缅怀先烈(摄影-角勇)

缅怀先烈(摄影-角勇)

    云南师范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在抗日烽火中,1938年北大、清华、南开南迁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同年设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即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1946年,抗战结束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复员北返,联大师范学院留昆独立建校,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改名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近年来,学校利用其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特有的教育功能,每年新生入学时,必须首先接受校史教育,参观西南联大及“一二·一”纪念馆,聆听校史讲座,学习先辈们爱国敬业、严谨治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每年“七一”建党节、“一二·一”纪念日,学校都要开展大学生入党宣誓、瞻仰烈士墓等活动,广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据统计,每年都有千余人次的大学生在这里义务劳动,近百名大学生在馆内担任义务讲解员。西南联大精神已经成为云南师范大学乃至云南高校培育学生爱国爱校情怀的宝贵资源。

缅怀先烈(摄影-角勇)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系列活动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歌》成为云南师范大学校歌

    2001年,云南师范大学启动了以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文明细胞工程和形象系统工程为内容的“形象设计与塑造工程”。通过对西南联大办学理念和该校多年办学经验的总结,经学校广大师生的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了秉承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形成了“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校风和教师、学生、员工三类人员的行为规范,明确了校标及其相关的基本视觉元素等,并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歌》定为校歌。校训、校风、校标、校歌是学校近70年的文化积淀和历代云师大人智慧的生动体现,凝聚着学校的精神和办学理念,贯穿于师德师风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已经成为学校的精神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核。

    西南联大旧路名、池名、楼名提升文化品位

    随着校训、校风等的深入人心,学校进一步对“两路一池”以及楼宇进行了命名,对校园景点景观进行了修葺和建设,并分别勒石刻碑以资纪念。通过师生的集思广益,让路名、池名、楼名、景点承载起丰富的人文内涵。例如,“红烛路”取自联大教授闻一多先生诗集《红烛》,既弘扬闻一多的精神,也贴近师范大学培养教师具有红烛精神的宗旨。校园的景点如: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柱、梅园、民主草坪、三校亭、师林碑等物质文化以高雅厚重的人文气息感染学子,美化了校园环境,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

    《西南联大赞歌》巡回演出10余场

  1996年,学校成立了“云南师范大学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宣讲团”。宣讲团成员除承担日常讲解工作外,充分将纪念馆及云师大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按历史事件发生、发展、影响等内容进行编排,通过弹、诵、歌、舞等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将历史活化展示在观众面前,形成了一台以“展示爱国史演绎民族魂”为主题的《西南联大赞歌》大型历史情景展示演出节目,在校内外宣讲演出。节目开演四年来,到在昆高校巡回演出10余场,参演人员计500余人次,观看演出人数1万余人。

  一位看完演出的大学生所说:“演出真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一位宣讲团成员谈到:“三年多的宣讲经历让我懂得了,作为大学生的我是平凡的,而作为我们宣讲的爱国主义精神却是不平凡的。它真正使我走过了从自我教育到能够帮助别人受到教育的过程”。此外,宣讲团每学期都要带着流动展板,到附近的大、中、小学去进行宣讲表演,使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此举也受到普遍好评和赞誉。

  延伸阅读:西南联大和西南联大精神

  在抗日烽火中,1938年北大、清华、南开南迁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同年设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即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到1946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与抗日战争相始终的大学,在极其艰苦的环境条件中,云集了陈省身、华罗庚、朱自清、冯友兰等一大批大师,培养了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等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杰出人才,其“爱国、民主、科学”的精神,铸就了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不朽丰碑。

  1945年,“一二·一”爱国民主运动发生在这里,该运动被誉为中国青年运动史上继“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西南联大和“一二·一”运动精神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再现和升华。1997年,“一二·一”运动纪念馆被中宣部首批命名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成为全国高校中唯一一个被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及四烈士墓被选定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2006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南联大博物馆平均每年接待4-5万人。截至目前,已接待海内外社会各界人士90余万人次,其中90%为学生。

转引自云南师大校园网http://www.ynnu.edu.cn/showMsg.php?id=6856中国广播网http://www.cnr.cn/native/city/201203/t20120315_509292134.shtml